·作为“发现式”过程的课堂·

·作为“发现式”过程的课堂·

既然说没有正确答案,那么就这么继续保持下去不用进行任何改变,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对的。我们还是必须考虑某种改革。但是,不是模范适用式地去进行,而应该是发现式地去进行。所谓“模范适用式”,就是选择日本式或美国式的模范,并试图将其适用于所有的场合的做法。与之相对,所谓“发现式”,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己的方向性和理论,而在不同的场合相应进行改变或探索,并不断前进的方法。

即使是在课桌的排列方式这一点上,也可以感到这堂课上老师所下的工夫,令人赞叹不已。石井老师说,根据情况不同,课桌的排列也不一样。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日本人对于“流行”非常敏感,课桌的排列方式和课堂的推进方式也有着一种流行——当然,这些趋势都有着支持它的理论性的东西——人们总是有跟着这样的流行走的倾向。这时,即使知道这个理论或倾向,也不要把它当成唯一正确的真理,一边暂且进行适用,一边还是应该进行“发现式”的应对。

关于这堂课,我曾和很多人讨论过,其中谈到了一点,就是“盯着一个孩子追问下去”这种做法的利弊。考虑到孩子的自立和责任,有时对一个孩子严格追问也是必要的。但从现场教师的立场来看,正如当时在场的小学老师前岛所发言的那样,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不小心,说不定家长不会这么想。我就曾经吃过苦头。本来一直感觉很好的,由于一次追问不得当,关系变得糟糕了。”

这也是关系到日本文化问题的一个困难课题。而且,这时并没有整齐划一的答案。前岛老师说道“家长不会这么想”,那么孩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我觉得,即使对一个孩子追问下去,只要教师感到这样做的确是有必要的,孩子也能予以理解。

不过,如果大肆宣扬孩子的“自立和责任”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不定就看不到其他事物了,从而忽视了孩子的能力和孩子周边的环境。从日本人传统的状态来考虑,现在最好应该逐渐改变为更重视一个孩子的自立和责任的授课方式。但是,带着这样的方向性,而在具体的场合则应该相应地进行“发现式”的改变。

如果教师拥有“发现式”的态度学生也会作出回应。在课堂上有这么一段情景,大家一起来思考“鸠”这个字的由来。顺着前面的授课流程,大家都被拘囿在“九”这个字上,不知如何解释,这时有一个孩子模仿“啾啾”的鸟叫,大家都恍然大悟,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似乎也体验到了全班同学心灵的震动。这种发现并不是所谓的优等生带来的,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

在日本的课堂上,一不小心老师的意图会过于明显地提前表现出来,最快揣测到这种意图,或提前知道“正确答案”的孩子进行发言,就会得到表扬。这样的孩子在实际中会被当成优等生,但这种类型的优等生,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说只有破坏创造性才能成立。这种优等生或模范生,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算想要进行自我主张也无法做到,最终引起家庭内暴力,这样的例子我们临床学家体验过很多。

看到这堂课,我感到佩服的是,所谓“好孩子”和“不好的孩子”的差别,从看到的东西中感觉不出。也就是说,学生们都非常活跃,从整体上看,找不到特别落后的孩子或漠不关心的孩子。

日本人集体的特征之一,是喜欢把集体的成员从头开始排序。前面也说过,个性这东西难以理解,所以按照顺序来找出个人差异的倾向总是十分强烈的。因此,家长、教师和学生对于排序所要用到的分数都非常重视。作为日本人必须考虑打破这种倾向,正如在这堂课中“啾啾”的例子所表示的一样,各人自由说出自己的联想,这也是有意义的,这让学生的排序成为不可能。即使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认为是有意义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