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道德·

·思考的道德·

有些人模模糊糊地感到了这一点,从而对教育感到虚无,或者丧失自信。在教育的现场最为明显地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道德教育。如果一个人认为世上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唯一道德,或者认为道德是不能强加于人的,那么他对道德教育就会无论如何也热心不起来,或者持否定态度。但这样真的可以吗?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因为教师们在道德教育上怠工,现代的“颓废”才会出现,于是主张道德教育的复兴。但是,这些人大多数只考虑旧体制的维持,他们都是旧体制内的寄生虫。

不是这种道德,而是思考人类应该如何生活下去的道德,即使在现在——或者不如说正是在现在——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说绝对的规范并不明确,道德又应该怎样来教导呢?

关于这一点,有一位高中老师说了这样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故事。这位老师读了我就归国子女问题所发表的议论,知道了关于已经介绍过的归国子女的图书,就在班上朗读了其中的事例并让大家讨论。高中生们听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的真实体验,感到非常理解。同时,他们本以为自己已经充分地西化,现在发觉并非如此,觉得有些吃惊。本来觉得“谁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发觉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作出妨碍它的行为。他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时他们所讨论的,不单单是归国子女和本国成长的孩子谁更正确,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己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变得完全不同。“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这样的事,他们本以为已经懂得了,现在却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真正懂得了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掌握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做的能力。也许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以称为道德的课堂。

他们不是简单地对“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这句话回答一声“好的,我们明白了”就完结了,而是切实地感受到这样的事情真正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并且意识到自己也很容易成为扼杀他人意见的一员。

在道德的课堂上,不单单是要学习一成不变的东西,这里的课题是自己去烦恼、自己去思考。这样的话,也许每个孩子都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就这些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教师也必须总是思考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教育的现场,无论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创造活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