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
教育这个词,可以分为“教”和“育”。耐人寻味的是,“育”这个字既有“培育”的意思,也有“发育成长”的意思。
教育这件事,有教育的一方,也有受教育的一方,从教育的一方来考虑,还是把重点放在自己去“教导”上面,其次才考虑“培育”,至于“成长”,因为这是本人的自发性行为,往往被认为与教育无关,甚至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教育这件事,我们就会发现,从根本上说,受教育方潜在的自我“成长”的力量也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谈到“教育”,人们往往都是从教育方的观点来发言,把重点放在怎样教导上,而另一方面,不要说“成长”了,就连“培育”也有被忽视的倾向。
从受教育方来思考教育,这被视为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考察一下现有的教育理论,满目都是教师对学生单向进行作用的姿态,例如教师应该对学生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应该如何做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木村素卫在战前就已经指出:“所谓教育,就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精神上的自觉性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矛盾的概念。”(木村素卫《国家中的文化和教育》,岩波书店)
他所使用的“精神上的自觉性自我发展”这个哲学式的表达,与今天临床心理学家喜欢用的“自我实现倾向”这个用语,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相当近似的说法呢?他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矛盾的概念”,而我已经在其他地方多次讨论过,在心理治疗中经常存在着二律背反,和他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我不由觉得,木村所说的“教育”,为我们开辟了通往从心理临床角度来观察的教育的道路。
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生存下去,人们必须掌握很多东西。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以及作为社会人生活下去所必要的规范、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想到这一点,大人们不得不热心于去“教导”孩子。在教育中,以“教导”为中心,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里需要反省的是,有些孩子对于一般的“教导”不感兴趣或者无法接受。而且,我们大人过分热衷于输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说不定会破坏每个孩子所拥有的个性。而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出乎意料的关系。说得极端一点儿,可以说个性越强的孩子,就越难以接受输入已有知识的“教导”。
这时,教育中的“培育”和“成长”这两个侧面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不是要输入知识,而是要“培育”孩子,使其可以自己获得知识;或者设法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不过,不要忘了木村素卫所说的“矛盾”的存在。心理临床的实际情况,与这种对于教育的考虑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心理临床上,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从一般的“教导”系统中脱离出来的孩子。一开始,我们也尝试教导这样的孩子一些“应该做的事”,但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根本上来说,与其急于“教导”,反而是等待孩子“成长”要有效得多。而且,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有效,它还会促使我们作出反省,即使对于整个教育来说,我们也应该更多地认识到“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