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个性化”·
美国人的确会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意见。我到美国的学校去,看到大学生不断发言和提问,感到非常钦佩。但是,可以轻易地将其称为“有个性的”吗?因为个人主义发达,他们经常进行个人(individual)的发言,但可以轻易地认定这些发言每一句都是独特的吗?
如果说,每个人都在说着同样的意见,一致性(conformity)出乎意料地高,结果不过是众口一词的话,个人的确立也就不能轻易地与个性的发展画上等号。实际上,我们考察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明确表达个人意见上他们当然比日本人强,但是似乎并不能由此很快得出他们比日本人更有个性的结论。
无论自我意识的情况如何,日本人是日本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美国人是美国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绝对区分两者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把这一点联系到教育上来说,采取不同于集体一般倾向的生活方式,无论在哪个社会都会遇到阻力,教育者采取宽容的态度容许和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表达,可以想象其难度究竟有多大。
这样来思考的话,就考试题目来说,对尽早找出“正确”答案进行训练,尽管是“正确”的做法,有时却会妨碍个性的发展。在解题之际,要进行重重摸索,而也许正是在错误的看法中,反而可以找到个性的萌芽。不是要性急地找出正确答案,而是要在这样的错误答案中找出价值,这种方法在教育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出题的考试,在能够更有效地从为数众多的考生中进行选拔这一点上,是相当有权威的,但是这种形式如果在决定高中生平时学习方式的方向上过多发挥作用,就会阻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在这一点上,各个大学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反映自身个性的入学考试试题和方法的努力,这个进步是非常可喜的。
让我们回到欧美与日本的个性问题上来。在个性与创造性上,恐怕两者并没有多大差别。说到创造性,应该不只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在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也会得到发挥,只要看看日本文化迄今的发展,应该说日本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只不过,就自然科学来说,由于它本来就是在西方近代的自我确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人要突然在这方面发挥创造性,也许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要在童年时期确立成为自然科学发展基础的近代自我,这在日本人中有相当难度,前面举出的归国子女的例子就显示了这一点。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会认为日本人中创造性高的人不断流失到了海外。事实上,当日本的“学会”拥有强烈的日本式集团构造时,就会产生年轻人不能自由发言、有能力的人被很多人拉后腿等现象。
在日本,如前所述,出于母性原理的绝对平等非常强大,即使有特定能力的人得到了相应的待遇,有时也会受到基于日本固有逻辑的反对,这种反对被表达为“不符合民主性”。为此,有创造性的个人就被剥夺了施展拳脚的场所。在思考今后日本的教育和研究的状态时,这是必须深刻反省的一点。
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正逐渐意识到,近代自我已经快要到了穷途末路,在人的自我意识上,现在也已经到了转换期。那么,日本的教育即使想要步西方的后尘,改变为确立近代自我的教育,也会立即过时。我们必须探索一种超越近代自我的模式。日本的教育,既不能以西方为模板,也不能墨守日本传统的方法,要找出其“个性”所在,究竟应该如何去做,确实令我们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