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关心守护·

·带着关心守护·

虽说游戏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对刚才所说的A君放任不管,让他“随便去哪里,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他的情况是不会好转的。我在一旁,这一点有着意想不到的重要性。由于身边存在一个带着关心守护着自己行为的人,潜藏在这孩子身上的可能性才会发挥作用。

有些人误解了自由的含义,认为只要对孩子放任不管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不行的。有人待在孩子身边,并带着关心去守护,是孩子的自我实现能力表现出来的必要条件。“带着关心守护”这件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无论孩子干什么都撒手不管,当然是最轻松的。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关心去观察,却又不免总是忍不住想要“出手”干涉或进行“教导”。

例如,假设有一个孩子正在玩沙。我们忍不住就要说“不要用手挖,用铲子吧”或者“四处撒沙子会给周围的人添麻烦”。这时要不出手地守护,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但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孩子不仅是在挖沙,还在享受着手的触感。平时在家里一直处于极端清洁环境下的孩子,对于手上沾满沙子有时甚至会很高兴。

或者,当孩子把沙子弄到另一个孩子身上,你觉得“糟了”,有时那孩子却并不生气,反而过来帮着挖洞。有时他们也许会争吵,但以此为契机他们却成了好朋友。

在不出手地守护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让你不由得点头赞叹的情况,或者向你完全意想不到的方面发展,令我们对孩子的了不起油然产生感佩之情。比起大人一般所认为的,孩子拥有更为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说“守护”是一件好事,但下面这种情况又如何呢?一直都很听话的孩子开始爬树了。虽然精力变充沛了是好事,但如果孩子从树上掉下来受伤了,就会追究教师管理责任。恐怕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办,就会立即制止孩子。

这种时候,既然是一直精力不够旺盛的孩子开始“一试身手”了,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干。当然必须有这样的判断,例如稍微受点小伤不要紧,总之自己会在一旁关注,太过危险的时候再出手制止。而在孩子的行为实在太危险的时候,必须立即阻止。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养成观察整体的情况作出判断的能力。正如在刚才的爬树的例子中可知的那样,如果想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一定程度的危险是不可避免的。真正有价值而没有危险的事物,在这世界上并没有多少。教师“对危险的容许度”越高,孩子越是不会发生事故。相反,如果教师对一切都连声叫停、连呼危险,孩子反而会经常出事。一般来说,想要严格限制孩子自由的教师,往往是对自身非常不安的人,因此才会对一切都感到“危险”,这种态度刺激到孩子,反而增强了不安定程度,从而使事故增多。

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尽管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什么也没做,但在内心却在进行着非常重大的工作。左一句“不许这样”,右一句“请那样做”,看上去非常活跃的教师,不能称为“专家”。虽然在心中担心“这孩子这样行不行”、“虽然吵架了,还是先让孩子自己处理吧”,但仍然能安静地在一旁守护,也许才可以称为理想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