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日本的师生关系是以母子关系为基础的。说到好的一面,教师会关注并亲切地接触每个学生。整个班级有着“家庭式”氛围的集体感。但在不好的一面,教师会过于“照顾”孩子,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的自立性。教师期待所有的孩子都在自己的怀抱里,不允许自由的存在。
在日本文化中,“揣测”是非常重要的。这当然也有很多好的方面,但若偏向不好的一面,就会出现学生在班会等课堂上看起来是在踊跃举手发言,其实却是在“揣测”老师的想法而发言的情况。偶尔说出自己固有的意见,就会像前面所说的明良遇到的惊诧一样,被全班的压力所封杀。
从这一点考虑,在石井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以看到对日本式师生关系缺点的克服。孩子们的的确确在自由地发言。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石井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不断建设的一种班级文化的体现。
在课程结束后一位学生的感想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这是一堂可以说‘错’的课程。”这句话明确体现了学生发言的自由度。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某某君的意见,我认为很好”的说法,学生们都诚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揣测”并代言老师的想法,也没有把“正确答案”死记硬背下来再进行发表。
这里我想要探讨一下学生们在分组发表演说之际的僵硬。孩子们本来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一旦站在黑板前向大家发表分组调查的情况时,表情突然变得僵硬起来,话也说得不流利了。有个小组的孩子,在发言结束后露出非常自信的表情,这和他们在发言时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发言时孩子们的话听上去非常含糊。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难题。
日语是一种根据与对方之间的“关系”而发生微妙变化的语言。在不同的关系下,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站在大家面前,使用郑重其事的语言来说,很难说出个性化的话来。这一点只要考虑一下不久之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理解,在这种时候表现出“个人的感情”,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失礼。在作为整体生存的基础上发言时,应该说“规规矩矩的套话”,而不应该带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至今。在日本人所喜欢的“典礼”上,例如毕业典礼和结婚典礼等,致词都显得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在面对整体使用郑重其事的话语的同时,我们也变得必须“传达个人的意见和感情”了。这对于日本人来说需要相当的修炼。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尤其困难的。在面向整体侃侃而谈的时候,他们必须使用与和朋友进行个人接触时所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且,日本文化是不喜欢个人在他人面前明确展露自我的。从美国归来的明良被同学们称为“离谱”,其实并不是在说他所说的内容的好坏,而是在攻击他的态度打破了日本式的平衡。
这样来看,我们就能理解孩子要在大家面前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发言有多么困难了。很多教师在被置于类似场面的情况下,也只能进行规规矩矩的没有个性的发言,这一点教师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也做不到的事,一定要勉强学生去做,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掀起一场课堂革命,允许学生在大家面前发表言论时可以使用方言信口开河地说,或者师生们进行努力训练,以求在用标准语发言的时候也能做到生动有趣呢?我认为,不要单单追求“正确”答案的做法比较好。即使我们能够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如前所述,考虑到现在的日本和美国的社会情势等一切情况,也不能简单地说应该以美国为模范,即便那么做了结果也并不会那么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