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判断·
2025年11月22日
·教师的判断·
首先,他发现了少年日高打算自杀的想法,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以此为导火线,说服少年的父母让他去做“昆虫学”这件他喜欢的事,更是了不起。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个性就会由此而大放异彩。
其次令我钦佩的是,他判断在自己的学校教导少年是不合适的,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学校。换句话说,就是任课教师放弃了自己去“教导”。这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学校不仅不能“培育”少年的个性,反而会破坏它。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这位老师大约看穿了少年日高丰富的个性,但越是这样,往往会越是想要自己去“教导”,这也可以说是作为教师的一种秉性。
为慎重起见,我还要补充一句,这位教师的行为,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那些不愿意教不良少年而轻易劝他们转学的高中老师。
看到这位教师所采取的方法,也许有人会说这并不是“心理指导”,所谓心理指导,是要和本人一对一地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谈,守护着本人令其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而这里的做法却是过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行动,所以不宜为之。面对这种指责,该怎么作答呢?
这里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位教师的所作所为能否算是“心理指导”,而应该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发展孩子的个性。即使当时有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遇到了少年日高,从发展少年的个性这一点来说,结果也不过如此。其实过程会有多种迂回曲折的可能,也许少年不依靠心理咨询师,自己也能说服父母,也许心理咨询师也发现了少年的自杀意图,意识到了其紧急性而去家访,直接与父母交谈,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在某些时候和场合也会进行家访等打破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行为。但要问我是以什么为基准作出最好这样做的判断,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作出适当的判断,教育方也必须受过相当的训练。我们必须认识到,要进行发展孩子个性的教育,教师自己不可以抱着单一成规的方法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