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眼光·
在大人对孩子的道德性指手画脚的时候,孩子们也在仔细观察着大人。说起来,对孩子而言大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所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工作原因,我也直接或间接地听到了一些孩子对大人的看法,有时这种观察的敏锐令我吃惊。这里我就不谈这样的一些场面,而是想要提出小学一年级学生所作的诗作为讨论的素材。
这里探讨的鹿岛和夫《致一年级一班的老师续编》(鹿岛和夫编,理论社出版)是小学一年级老师鹿岛和夫收集了他所教的孩子们的诗而汇编成的。鹿岛当然没有从与“道德教育”的关联上进行过思考。在鹿岛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开放的态度的支持下,孩子们学会了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并收获了他们这些精彩的诗句,这一点后面也将进行论述。从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诗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来。
我们赶紧来引用一下其中的一首诗吧。这首诗的标题是“人”,讲的是“了不起的人”应是怎样的人。“了不起的人”也关系到对孩子而言的理想形象,因而也与道德性的问题有关。
人
中谷祐介
比起了不起的人
温和的人更了不起
比起温和的人
穷人更了不起
为什么呢
因为穷人
坚强地在寂寞之中
坚强地生活下去
作者中谷祐介按照小学一年级相应的方式对“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观察,然后加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写下了这首诗。关于人的生活方式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是依据一般的价值判断,而是在堂堂正正地叙述着自己的判断。这在开始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也就是“比起了不起的人,温和的人更了不起”(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一句。这里“了不起”这个词重复了两遍,中谷很好地分别运用了这个词。
前一个“了不起”是一般人所谓的“了不起”,后者则是自己所判断的“了不起”。前者的“了不起”的人,指的是校长或大臣等一般人认为了不起的人。中谷认真观察了大家认为“了不起”的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观察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比起了不起的人,温和的人更了不起”。
在一开始提出自己的判断之后,又说出了自己更想说的话。虽然最初的判断是“温和的人更了不起”,但接下来并没有向着“最温和的人是最棒的”这个方向前进,而是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转折,这种转折避免了诗的平板化。中谷大胆地指出“比起温和的人,穷人更了不起”,让读者产生“为什么”的惊讶。“温和”的后面出现了“穷人”,这种接续让人摸不着头脑。给读者以这种冲击之后,说上一句“为什么呢”,然后再次明确表明了中谷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穷人,坚强地在寂寞之中,坚强地生活下去”。的确,“在寂寞之中坚强地生活下去”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他们就是“了不起”的人。这就是中谷想要强调的。“坚强地在寂寞之中”这句话在语法上看来似乎有些不对,但看了后一句的“坚强地生活下去”,就能理解前一句中的“坚强”了。中谷为穷人们“坚强地生活下去”的姿态所感动,这种形象在他的心中跃动不已。在开始写到“穷人”的时候,“坚强”这个形容词就一直在心中跃跃欲试,就连在写“在寂寞之中”的时候,也忍不住脱口而出。
鹿岛老师对中谷的心情非常了解,因而没有对“坚强地在寂寞之中”这句话进行增删,使之更符合语法,而是直接刊登了出来。在最后两行“坚强”这个词的重复之中,体现出了中谷的心意。
如果从“富人”更为“了不起”的观点出发——大人似乎就是这么想的——穷人就不是“了不起”的人。中谷基于自己的体验,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抗议。把“在寂寞之中坚强地生活下去的人”定义为“了不起”,其中表明了中谷的伦理观。其价值判断,是由中谷的温和支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