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造过程的孩子·
我说过,以物为对象和以人为对象是不同的。那么差别在哪里呢?首先,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自身就是创造的过程本身。我们思考一下,就算要对这孩子进行测试,找临床心理专家的话,还会慎重一点。在连入园都还没有习惯的时候,就由老师来直接进行测试,难道不会给今后带来不好的影响吗?当然,我并不是在说测试“总是”不好的。
事实上,我就知道缄默症的孩子在测试的时候开口了的例子。但这时测试者采用的不是调查的态度,而是想要找到一些头绪、想要发现一些优点的态度。这时,在测试者态度的支持下,由于发育测试这个课题的提出,这个孩子终于能够开口了。
即使进行动作性测试,也不能仅仅依靠结果所得出的指数,而是要详细了解孩子是以什么态度面对测试的,以及在测试中有没有特别关心的事情等。观察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观察的眼光却不可以是冰冷的。
孩子就是创造过程本身。只要大人对孩子抱有期望,不进行胡乱干涉,创造过程就会向前发展。作为这种情况的例子,我想讲一个已经发表过的例子,是从一位老师那里听来的、关于一个缄默症孩子的动人故事。
老师在仔细观察一个缄默症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很喜欢小动物。温暖的观察目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创造的萌芽。于是老师在班级里放了一个水槽,养了一些鱼,并且指定这个孩子特别负责其中一只小乌龟的饲养。老师没有勉强这个孩子开口,这一点和刚才的例子中的情形一样。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还是给这个孩子分配了他能够完成的工作。
孩子非常重视这只小乌龟。其他的孩子大约也觉察到了老师的苦心,都把这只乌龟当成班级的吉祥物一样对待。但是有一天,乌龟突然不见了。老师和孩子们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这个孩子紧紧地抱着老师大声哭道:“我的乌龟不见了!”老师和同学们也很难过,但是,以此为契机,这个孩子开始和大家讲话了[1]。
这是一件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在创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只有在具备发挥它的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变成创造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温暖的支持,乌龟的失踪也许反而会引起悲剧。再画蛇添足地补充一句,就像这里失去乌龟的悲伤一样,在创造过程中,在得到什么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失去或放弃什么的悲伤。
总之,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作为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本身会对后来的现象带来影响,我们自己也成了现象的一部分。这时,体验到这种现象的老师自己,应该也会感到自己作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过程的发生,本来就是相互性的。
我还要补充一句,有时,即使用温暖的目光观察着孩子,如果只是相信孩子的成长而努力,可能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例如,勉强要求缄默的孩子开口,也许会适得其反。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喜欢小动物,并耐心等待合适时机的到来,这其中老师准确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使充满热情和爱,但如果只是被一味地表现出来,反而会有害,这一点我们通过众多的经验早已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