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性的创造·
要掌握自律的道德性,必须有自己考虑情况、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如前所述,道德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与习惯、法律等相近,必须进行大量的教导,但另一方面,应该依靠本人的自律性,而且这个侧面与个性有很深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与智能的发育毫无关系,因为这个侧面是无法进行教导的。因而,创造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依靠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达成教育的目标。
当我们以后者为目标时,就有必要尽可能提高每个学生的自由度,提供可以分别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场所。而且,不是说什么是正确的,或老师说的才是正确的,而是应该大家一起讨论,不断深化思考,这才是最理想的。
在道德教育课上,总会举出一些“道德科目”。这时重要的是,不要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大家对这个道德科目进行一下思考。前面已经举出了“不屈不挠”的例子,考虑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我们很难说哪个“道德科目”是绝对正确的。只有就此进行深入的思考,才是具有道德性的。作为思考的契机,列举出道德科目,或在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中列举出相关的故事,这样的思考方法是很有意思的。由此开始的讨论的深化,有赖于孩子们的创造性。为此,教师不可焦急。必须耐心等待孩子想法的成熟和发展。
我遇到一位高中男生的时候,他正在为自己的倒霉而悲叹。一问,他的命运的确令人深表同情。由于意料之外的不幸降临,他本人的努力全部化为了泡影。像前面所举出的那首小学一年级的诗一样,他为“没有真正的神”感到悲叹和愤慨。我每次都是很有耐心地听他持续地讲述。这样好像是过了一年以后,他终于找到了他自己的解决方法。
他明确地说,现在他觉得神还是存在的。如果行善必有善报,行恶必有恶报,和人们所思考的是同样的规则,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创造出一个神来。应该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人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这就是因为有神的存在。当时曾悲叹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却总是遭遇不幸,这只是人类浅薄的认知,在神的眼里看来,应该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光景。他觉得,不应该老是哀叹自己的不幸,而是要努力去确认神究竟是按照什么规则来做这样的事。他所谈到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如此。
他的这种关于神的存在的想法,看似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一位哀叹自己的不幸、为世界上没有神而愤慨的高中生,在痛苦之余终于能这样想,对此我深深感动。他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神的形象,并由此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斟酌自己将来该怎样生活下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得出这样的决定之前,他虽然有过断定没有神的怒气,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以怒气告终,而是直面这件事,持续进行自己的思考。因为我这么觉得,所以我才会认为刚才提到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上野幸子的“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神”这句话非常精彩。上野在这样表明自己的想法之后,以后一定会心中不断承担和思考着“真的没有神吗”的疑问或对神的不在的怒气。由此产生的结论,反映出上野的个性,也许与刚才那位高中生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每个人都会发展出适合自己的道德观。教师和其他的大人只要一直守护着就足矣。
一直陪伴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有从学生那里学习到不曾了解的东西。在其他科目中,教师必须比学生拥有多得多的知识,并高明地教给学生,但在道德教育中,却需要具有一会儿教学生一会儿从学生那里受教的态度。教师必须清楚,当接触到真正的道德观时,和智能与年龄无关,很小的孩子也会变得有自律性和创造性。由于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想要教导的恶习,孩子们的创造性的道德观的萌芽往往被扼杀了。
本来我想讨论孩子的道德观,但现在似乎变成了在谈教师的道德观,不过这也是不可缺少的,孩子们好容易有了道德观,教师却——有时是由于过度热心于教导——把它彻底摧毁,这样的事并不是不存在,所以我才展开了这样的论述。道德观这回事不谈到自己是没有办法讨论的,在讨论孩子的事情之际,本文就当作包括了对自己作为教师接触他们的自勉而写成的吧。
[1]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发展心理学家。
[2]诺曼·布尔,Norman J.Bull,英国德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