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特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本建设项目。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淮河流域及其以北的水资源量不到全国总量的1/5,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兴的中国各项建设都需要水,而北方干旱缺水则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北部缺水的问题,从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开始,就着手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工作。
1952年10月,毛泽东来到郑州并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3年5月22日,毛泽东再次批示:“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指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标。
1958年,汉水丹江口水库开始动工修建,丹江口水库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汉水、长江的防洪安全,其次是发电。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在南水北调中的水利枢纽作用尚作远景考虑。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1967年10月,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同时兴建了闸后8千米长的总干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预留了引水通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10年的时间里水利部门设计了多种调水方案,20世纪70年代,有关南水北调的规划依然没有停息。改革开放初期,南水北调问题再度成为热点。水利部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以协调各条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与各省市协作,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水利部提出的《长江流域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报告指出南水北调是长江综合利用的重要任务。1991年3月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八五’期间要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同年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1992年10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2年底,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长江水利委员会近10年的考察、研究,完成了宏伟蓝图的规划。南起丹江口水库,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长1,432千米,引水口与最远受水口间落差100米,通渠后不需电机提水就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2年8月23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这份报告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几十年的调研工作,在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再次对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提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规划分三期实施。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我国大陆地势形成三个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全民族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做好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是保持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泽被后世、惠及子孙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涉及文物点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文物保护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文物保护是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必要前提条件,能否圆满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事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因此,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首先要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先期进行。
2002年8月23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汇报,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至此,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规划终于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式开工建设颁发了“开工许可证”。
2005年4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调水办的指导支持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河南省文物局本着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科学管理,积极协调,克服极大困难,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