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

【第三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

2005年初,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水库淹没区(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并报长江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汇总。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中,十分注重文物保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组织开展了多次库区、干渠沿线文物调查,最终确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点。在渠线规划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重要文物保护点,就修改规划设计,让工程绕道而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要穿过安阳、郑州两大古都,虽然水利部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设计阶段尽可能绕开了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仍然要经过卫辉山彪墓地、辉县百泉墓地、新郑唐户遗址、新郑胡庄墓地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使河南乃至全国现有的文物保护工作和技术手段增加了难度,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河南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线路最长的经过地,是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所有7个省、直辖市中地下文物埋藏最为丰富、文物保护工作量最大的省份。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对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组织编写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水库淹没区(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题报告》汇总后,确定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共涉及文物点330处。按照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涉及河南省区域分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总发掘面积850,880平方米。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原水位线157米。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丹江口水库将实施大坝加高工程,加高后水库蓄水水位将达到172米,丹江口水库因此而增加的淹没面积将达370平方千米,其中河南境内淹没面积170平方千米,约占淹没总面积的46%。文物部门经过调查、复查,水利部门经过复核,确认河南省淹没区172米高程以下各类文物点170处,其中157—172米各类文物点123处,157米以下各类文物点47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总发掘面积328,380平方米。丹江口库区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等楚国墓地是近年来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一批东周时期楚国王族墓地,曾荣获由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发现有恐龙蛋化石地点、古人类化石地点,为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人类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