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湾遗址
沟湾遗址原名下集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乡张营村沟湾组村东,西距老灌河(古淅水)约800米。
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钻探与发掘表明,遗址东西长约310米,南北宽约19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3—8.5米,地层堆积由遗址中心向边缘地带倾斜,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共发掘各类遗迹863个,其中灰坑或窖穴458座,房址127座,竖穴土坑墓122座,瓮棺90座,烧土堆积15个,沟46条,陶窑2座,灶2座,路1条。
新石器时代堆积以仰韶文化一至四期为主、屈家岭文化次之,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遗存较少。
仰韶文化的房址,除1座为半地穴式外,其余皆为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以圆形居多,方形房址又有单间和连间之分。圆形和方形单间房址面积较小,3—15平方米;方形连间房址面积稍大,20—40平方米。灰坑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窖穴发现较少,主要分布于房址附近。H335坑底葬有整猪骨架一具,头朝南,尾朝西,腿朝北侧卧,在腹部和后腿之间发现有小猪骨骼,可能为房址的奠基坑。烧土堆积皆分布于房址附近,形状不规则,应与房屋的倒塌堆积或者垫土有一定的关系。发现的2座陶窑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均属仰韶文化时期,此处是否为该遗址仰韶时期的制陶作坊区,尚待发掘进一步证实。
竖穴土坑墓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南部和北部。南部发现的38座墓葬,多属仰韶文化二、三期,分布相对较为零乱,方向不一。北部发现的58座墓葬,分属仰韶文化一期和二期。一期墓葬19座,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有罐,鼎,钵,罐、鼎等组合,器物多置于上肢骨外侧。二期墓葬39座,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墓葬22座,除2座墓葬头向不详外,余均向北,除M52为双人合葬及个别墓葬骨架保存极差无法分辨外,余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出土随葬品的墓葬共有9座,随葬品组合为钵,钵、罐,鼎、罐,鼎、杯等。随葬品均放置在下肢骨附近,位于两腿之间或外侧。晚段墓葬17座,以二次葬为主,少数一次葬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屈肢等葬式,多数墓葬无随葬品。
一期墓葬分布较分散,墓向不一;二期墓葬分布集中,且排列整齐、较有规律,东西成行可分数排。墓坑多较窄、浅,宽度多为0.4—0.6米,深度多为0.2—0.6米。少数二期一次葬墓的人骨残缺不全,或缺头骨,或缺一侧股骨,或缺胸骨以下部分,较为特殊。多数骨架保存状况较差,未发现葬具。M34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直壁平底,墓坑长2.06米,宽0.50—0.52米,深0.2米。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面向上,骨架保存状况一般,未见葬具。在下肢骨右侧出土有泥质红陶素面陶钵1件、夹砂灰陶素面陶罐2件、骨器2件。

沟湾遗址发掘区全景图(航拍)
瓮棺均分布于房址附近,大多仅残存陶器中腹以下部分,小口尖底瓶多缺少口部。作为葬具的陶器种类以瓮为主,另外也有鼎、罐、尖底瓶、尖底缸,上部倒扣盆、钵或器盖,也有少数为瓮和罐扣合而成。瓮棺内大多未见人骨,少数有骨头腐朽痕迹或牙齿。
G10为一大型壕沟,位于发掘区的北部、东部、南部,根据钻探和发掘情况推断,其可能为遗址外围的环壕。G10整体呈圆角长方形,除西北部被近现代河道冲毁以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口部宽14—20米,深4.5—7米,周长现残存约600米。沟内填土自上而下包含有汉代、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堆积,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堆积最为丰厚。最下层为淤积层,填土较纯净,沙质明显,底部还有零散分布的鹅卵石。除淤积层分布较平缓外,其余各层均沿内壁向下倾斜堆积,应为人为倾倒形成。根据其开口层位和包含物及其打破仰韶一、二期地层的层位关系初步判断,此壕沟的年代应不早于仰韶二期,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
从器物组合及特征来看,沟湾遗址仰韶一期相当于下王岗一期遗存,与枣园类型晚段年代大体一致;二期相当于下王岗二期早、中段墓葬和二期遗存,与半坡类型年代相当;三期相当于下王岗二期晚段墓葬和三期遗存,与庙底沟类型年代相当;四期相当于朱家台仰韶晚期遗存和大河村四期前段遗存,与大河村类型早段年代相当。沟湾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典型器物演变序列清晰,基本囊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到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遗迹在遗址北部和东部分布较少,在遗址的东南部,发现了大量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如F124,为连间廊房建筑,南北4间,南北两侧又向东各伸出1间,其中间应为院落,但是保存较差,东部又被晚期地层打破殆尽,仅残存西部。单间宽约4.5米,进深约8.5米。根据基槽内出土陶片及其打破关系,其年代应为石家河文化时期。
在F124附近发现了一批大小不一,但壁、底修整均较规整的窖穴,从出土陶片来看应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在同一层位还发现有结构较规整的水沟、大量灰坑以及两座被破坏严重的房基等遗迹。已发掘探方的情况表明,这一区域应该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居住区。
此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遗址的范围、地层堆积情况以及文化面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沟湾遗址处于黄河与长江中游文化区联结地带的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深厚,延续时间很长,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年代不早于仰韶二期亦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环壕,使其成为继淅川下王岗遗址、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之后,这一地区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因此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以及不同文化的分期与年代,揭示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及其演变规律,探索当时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对探讨黄河与长江中游两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一期陶鼎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一期陶罐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彩陶钵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彩陶盆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彩陶碗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尖底瓶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陶鼎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陶罐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二期瓮棺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三期陶鼎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三期陶釜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三期陶罐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四期带流盆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四期陶鼎

沟湾遗址仰韶文化四期陶罐

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高圈足杯

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壶形器

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陶鼎

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陶鼎

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陶鼎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F124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圈足尊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高足觚形杯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陶杯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陶鼎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陶斝

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陶尊

沟湾遗址王湾三期圈足盘

沟湾遗址王湾三期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