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墓地

大司马墓地

大司马墓地位于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村北,太行山余脉谷驼岭以南,为西北高东南低之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27′30″,东经113°59′34″,海拔97—104米。墓地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西南至东北穿过墓地,占压面积18.7万平方米。

2006年6—10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会同新乡市文物局、卫辉市文物局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揭露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28座,其中汉墓1座、西晋墓4座、唐墓1座、宋墓3座、明清墓17座,另有两座带长斜坡墓道之土洞墓(06WDM14、M15),因部队光缆通过墓室,仅发掘墓道部分,墓室情况不详。出土文物近400件,取得重要收获。

晋墓皆为前带长斜坡墓道之土洞墓,坐北朝南,墓道长16—24米,多以大型空心砖封砌墓门,墓室与墓道之间以短甬道相接。墓室为长方形单室或双室,有的还带有耳室。M18为长方形单室,墓门以绳纹长方形小砖封砌。尽管被盗严重,但仍出土陶钵、盘、碗、罐,釉陶壶,石板,铁镜、铁剪刀,骨器,珍珠,金片,金饰,柿蒂纹铜饰、铺首、布泉等随葬器物20余件。M19、M20、M21为3墓并列,1座长方形单室,2座为前后双室,墓门皆以大型空心砖封砌。随葬品组合完整,出有镇墓兽、武士俑、男女立俑、牛车,罐、盘、樽、碗、空柱碗、碟、耳杯、长方形多子槅,灶、井、磨、碓、仓,鸡、狗,另有铜镜、弩机、五铢钱等。3座墓葬排列有序,墓室构筑方式相同,随葬器物的种类、组合和风格特点亦很相似,推测应为一时代相差不会太远的西晋家族墓地。

img

大司马墓地发掘的三座西晋墓

西晋墓规模大、形制清楚、出土器物丰富,在洛阳以外的河南地区都是不多见的,与河南其他地区的晋墓在形制和出土器物上表现出的异同之处,为研究中原地区西晋时期的墓葬分期及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唐墓1座,为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天井、甬道、墓室4部分组成。石门1套,位于甬道南端,由门楣、立颊、门下坎、门扇、石狮等青石构件组成。由于盗墓者的破坏,门扇折断损毁成若干块,散落甬道及墓室南部。墓室和甬道带红、黑、绿等彩绘。出土墓志2方、四神石刻1套、石灯6件;青瓷碗、器盖等;陶俑无一完整,破碎不堪,经修复较完整的有近40件,种类有文吏俑、骑马俑、立俑等,多施彩绘,个别描金。

墓主为隋代“使持节柱国西河郡开国公”乞扶令和及夫人郁久闾氏。乞扶令和曾仕历三朝,北齐时任开府仪同三司右武卫大将军;北周时被诏封为柱国西河公;隋代曾先后任寿州总管,凉州总管,徐州总管,荆州总管领潭、桂二总管,秦州总管等。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薨于雍州大兴县(今陕西西安),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葬。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氏,开皇八年(公元588年)薨于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次年葬于汲县。墓志中,有若干内容不见于《北史》《隋书》等正史文献记载。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葬M21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出土的器物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出土的器物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葬M21出土的部分陶器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葬M18出土的金饰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葬M18出土的珍珠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葬M20出土的武士俑

img

大司马墓地西晋墓葬M20出土的镇墓兽

img

乞扶令和夫妇合葬墓墓室

img

乞扶令和唐墓墓室

img

乞扶令和墓出土的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