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沿革
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是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古代南北、东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这里自古便是长江流域通往关中的要道,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更加表明了这一地区地下文物的丰富和重要。
从旧时器时代到明清,这里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间,这里堆积着至为丰富的中华文明遗存。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位于以洛阳、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和伊洛地区,该中心与华东、华南地区的联系很大程度上依赖汉水和丹江这一重要通道。政治联系和商贸活动促进了丹江口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使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出现以前的岁月中,水路交通最为经济便利,汉水、丹江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华东、华南的盐米丝绸由长江进汉水溯丹江,到商洛后转百里旱路即至西安或洛阳。便利的交通和活跃的商贸活动,刺激了丹江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决定了丹江口库区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文物宝库”。出土的文物资料表明,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汇合地。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淅川县境内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地点数量众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是研究史前时期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周代以来,楚国在丹江流域兴起,最初在丹江流域建都丹阳,后逐渐发展为雄踞江淮、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泱泱大国。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的“丹阳之战”也发生在这里。此后,淅川一带受北方文化系统的影响,文化面貌逐渐发生变化。
秦统一后,在丹江一带设立南阳、汉中和弘农三郡,淅川县分属南阳郡和弘农郡。西汉早期属弘农郡,后属南阳郡。东汉末年属南乡郡。晋武帝改为顺阳郡,郡治就在淅川县李官桥。北周时置淅州,隋置南阳、淅阳郡,北宋时属均州、邓州,金、元、明、清略有改易。
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库区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以来的历代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遍布库区,春秋、战国、两汉、六朝墓尤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