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汉墓
辉县市文物局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辉县段渠线总长度48.99千米,分为8个标段施工。8个标段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始于2009年9月9日,至2010年3月27日结束,随后转入室内整理。
本次发掘从2009年9月9日开始到2010年3月27日,共计发掘墓葬面积3,900平方米,遗址面积507平方米。共计发掘墓葬390座,其中西汉176座、东汉177座。
墓葬大部分集中在5标、6标和7标3个标段。共出土器物2,741件,类型有陶、瓷、铜、铁、银、玉、玛瑙、骨等;器形有鼎、盒、壶、罐、仓、灶、盘、案、耳杯、碗、魁、勺、熏炉、井、猪圈等;另有玉璜、玛瑙珠、铜杯、弩机、铁戟、剑、银簪等。
发掘的墓葬年代跨度较长,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均有墓葬发现,时间长达数千年,出土文物数量和种类多,品位高,因此文化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各个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丧葬制度都在墓葬中体现出来。这些墓葬的资料为研究当地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等级制度及经济的兴衰提供了实物资料。如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再到东汉时期,其墓形、器形和丧葬礼俗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墓形由单纯的单葬、合葬向多室墓、族葬等形式发展,器物的种类、数量也逐渐增加,技术工艺也有显著提高。单从金属工艺来说,到东汉后期墓葬中大量出现铁质农具、兵器等,取代了之前的铜器,这标志着当地汉代时期在冶炼方面的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些变化中明显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及经济基础。
共计发掘遗址1处,位于辉县市西北郊,行政区划隶属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百泉镇张雷村西。发掘灰坑18个,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坑内包含大量遗物,有陶器残片,兽骨、兽牙、骨簪、石器、蚌器等。根据出土物判断遗址时期为龙山晚期至商。该遗址对研究龙山晚期至商文化演变的过程及人地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又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社会生产力,实属难能可贵。

辉县市百泉镇杨庄M156西汉陶俑头

辉县市百泉镇杨庄M156西汉陶脸

辉县市百泉镇杨庄M156西汉陶脸

辉县市百泉镇赵庄M11西汉折肩罐

辉县市百泉镇赵庄M38西汉陶鼎

辉县市百泉镇赵庄M38西汉陶釜

辉县市百泉镇赵庄M44西汉陶钫

辉县市百泉镇张雷村M35西汉铜带钩

辉县市百泉镇杨庄M58西汉玉佩

辉县市百泉镇杨庄M58西汉玉璜

辉县市孟庄镇路固村M79东汉铁炉

辉县市孟庄镇南陈马村M5东汉陶壶

辉县市孟庄镇路固村M93东汉博山炉

辉县市孟庄镇路固村M79东汉铜熨斗

辉县市百泉镇赵庄M57东汉铜镜

辉县市百泉镇张雷村M2东汉铜镜

辉县市百泉镇杨庄M82东汉铁戟

辉县市百泉镇大官庄M88东汉陶豆

辉县市百泉镇大官庄M88东汉鸟形陶灯

辉县市百泉镇大官庄M5东汉铜镇

辉县市百泉镇大官庄M5东汉铁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