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庄清代墓地

王老庄清代墓地

王老庄清代墓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省新郑市城关乡段的东半部的岗地上,东隔干渠与王老庄村相邻。2011年6月—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

清理清代墓葬108座,棺165具(总数应有172具)。墓葬可分为砖室墓、砖土混合墓、土坑墓3种类型。

砖室墓共有31座,均是用大型长方形青砖垒砌而成的长方形墓室,黏合剂绝大部分用石灰,个别用粘泥。砖室墓费料费工耗时,工艺复杂。为了保证墓室方向的一致性,一些墓底还发现有刻有基准线的方向砖。单室双棺混砖拱顶墓建造十分考究,用石灰砌砖、勾缝、粉刷,有墓门,门内干垒砖,多设有墓道。混砖型多室拱顶墓形制较大,亦用石灰砌砖、勾缝、粉刷拱顶,设有墓门,墓门上修有较高的挡墙,拱顶与外墓壁间多修有加固用的顶墙,拱顶厚达3层。单室单棺拱顶砖墓多数用石灰砌壁砖,少数用泥砌壁砖,拱顶干摆或用泥砌,无墓道。石顶和木顶砖室墓均为平顶,用多块长方形石板或木板平盖,壁砖多用石灰砌成2—3个砖室,各室有打破现象。除了有墓道的砖室墓多数是由墓门进棺外,其他类型的拱顶砖室墓的埋葬流程基本上是打墓圹、砌长方形砖室、从上方垂直下棺、用弧形支具倒退着起砖拱顶、封拱两头的立墙、涂抹外拱顶、覆土起坟的下葬流程。石顶或木顶砖室墓的下葬流程是取消了起砖拱、封拱墙、抹修拱表的程序,下棺后直接在石板或木板上覆土成坟。大部分随葬品出自砖室墓,也说明墓中所葬为王氏富人。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全景

砖土混合墓1座,即M75,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圹,是一座一夫三妻的合葬墓,十分独特。砖室墓和砖土混合墓的长壁中间,一般均留有1个长方形的洞贯通相邻的墓室,是本地区的一种特殊葬俗。

土坑墓共76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状,不设墓道,方向多变。有较丰富的随葬品。

主要的男性墓多数被盗,女性墓一般均保存完整。随葬品可分为金、银、铜、铁、铅、玉、玛瑙、水晶、玻璃、陶、瓷、纺织品、木漆器等。不计算数量十分丰富的铜钱、铜扣、包铜钱扣等,初步统计,共出土器物520余件。其中有镯、耳环、戒指、簪、环等金器17件,耳坠、簪、戒指、手镯、钗、臂穿、银锭等银器81件,帽顶、帽座、烟盒、秤钩、旱烟锅、水烟锅、钩件、小铜块等铜器55件,夹板等铁器4件,不明铅器2件,手镯、扳指、戒指、扣、挂件、饰件、烟嘴、圈、珠、印章、带钩、帽饰等玉器36件,玛瑙帽饰1件,水晶鼻烟壶1件,水晶或玻璃眼镜6副,罐、小罐、盖碗等瓷器197件,墓志砖、镇墓瓦、镇墓砖、罐、盆等陶器104件,石墓志铭4合,石碑2件,竹扇2件,针线包1件,拐杖、漆器等木器5件。

葬具均为木质单棺,髹黑或红漆,形状近梯状盒状,头端大脚端小,没有底裙木,类似现在的棺木。一般为素棺,个别在棺头堵头外立面上刻有几何纹、云纹和“寿”字。棺的质地有柏木、楸木、桐木等,其中柏木棺多出于砖室墓中,楸木棺数量极少,桐木棺较多,多出于土坑墓中。桐木棺多朽成灰痕,只有一些砖室墓中的柏木棺保存较好,个别甚至完整如初。没有发现金属质的棺钉,从保存较好的棺木分析,棺木的扣合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胶粘,棺盖与棺体的扣合用木质燕尾钉卯合在盖与棺帮的榫槽中,有的还同时使用了胶粘。这些棺木为研究当地棺木制作与特点提供了实物材料。在一些保存较好的棺盖上还发现民棺罩的痕迹,有品级的官员和命妇棺罩上还写有封号和姓名。

尸体均朽成骨头,仰身直肢葬,双足捆在一起,女子有裹脚习俗。一些骨架上还有衾被、衣服残片和朽痕,衣服残片上还有十分精细的刺绣花纹。一些个别身下铺有生石灰、夹层木板。头下和脚头放有土坯。保存较好的人骨上还有衣被、毛发、干皮块。

随葬品放置在棺内外,较富有者棺内一般放主人随身物品,如金银首饰、铜帽饰、烟袋、烟盒、鼻烟壶、玉饰品、拐杖等,也有偶尔将随身物品放在棺外者。出烟袋的墓葬中,男墓随葬铜水烟袋,女墓随葬长木杆的旱烟袋。几乎所有墓主身下多放有数量不等的铜钱,有的还以铜钱作为布扣的内芯。棺外室内放置有数量不同的瓷罐、陶罐、陶盆、墓志砖等。少数罐放在砖室墓的封门砖外。瓷罐或陶罐几乎是每墓必备和随葬品,罐内发现有动物肉、骨、小米等朽痕,有的罐上还写有“黄酒”字样。棺上大多放有绘有朱砂灵符的镇墓瓦,一些镇墓上还写有墓主人的忌日和岁数等。石墓志只出在王氏极重要和富有者的砖室墓中,均砌在砖室北壁内。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1墓室全景

最为考究的M1墓圹长3.3米、宽2.2米、深2.4米,南向的长方形竖井墓道长2米、宽1.2米、深2.4米,砖室长2.54米、宽1.48米、通高1.64米,拱顶为两券两伏4层,墓门外立面修成仿木建筑的大门状,砖面经过精细研磨,门楣之上还用磨砖修成突出的白灰地匾额,上书墨笔楷书“安乐宫”3字,东西两侧的眉砖磨成云纹状,象征升天之意。内拱壁上石灰粉刷成白地,北拱立面用墨笔绘花边,中间绘云纹装饰的莲花底座牌位上书墓主人名讳与生卒时间,共5列,从右至左依次为“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元配歹氏行二生於明朝卒於明季”“清故邑庠生王公讳锡珍字晋九享寿八十三岁之墓”“继配杨氏行一享寿八十四岁辛丑年葬”,第五列小字书写“奉祀六男命工建”。牌位西侧画有雕栏围墙柱上雕刻莲花,莲花盛开,结有莲蓬。围墙之内绘有假山,山腰梅花怒放。山前立一佳人,身后祥云朵朵,身着披肩飘带,宽袖上衣,下着及地长裙。圆脸柳眉细目,樱唇。左脚抬起向前,行走状,神情安怡自然面带微笑,双手捧一圆盒于胸前。东侧画有同样围墙,墙内绘有异石,石旁翠竹盎然,竹前立一才子,身后周围亦有祥云,身着宽袖长袍,圆脸,蝉眉明目高鼻,方唇。亦左脚向前,行走状。眉目含情,目视女子。面带微笑,神情祥乐,双手捧一方盒于胸前。此画意应为梅竹之交,相敬如宾,安乐祥和之意。与“安乐宫”3字照应,另两人手捧双盒,有“和和睦睦”之寓意。东西两壁应有壁画,脱落严重,仅在西壁东侧见绘一花朵,余皆残失。砖室立壁面大致与棺盖齐平,没有粉饰。共葬有两具柏木棺,已半朽散架,并有进水上漂现象。随葬品不丰富,只有陶罐2件,墓志砖1块。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1墓室后墙壁画

M14是一座混砖四室双墓道墓,系终于山东朝城任上知县王賱夫妇4人合葬墓。王賱的砖室位置偏东,原配杨氏砖室居其东,侧室高孺人砖室居其西,侧室张氏砖室再西。墓室南北长3.9米、东西宽6.3米、深2.1米。西部墓道东西宽2.4米,东部墓道东西宽2.2米。东西部墓道均被打破,残长1.4米左右。砖室南北长2.74米、东西宽6.14米、最高1.7米。4个柏木棺均保存较好,棺盖上有明显的棺罩朽痕和字迹,记载了棺内主人的封号名讳。丙棺的棺罩橙色丝绸,上刺书“敕封文林朗山东朝城知县王公之柩”15个金色隶书大字。发掘时已朽糙。乙棺棺罩和丙棺质地相同,上刺书“诰封孺人高太群寿登七十九岁之灵位”16个隶书大字。王賱身盖黄衾、著朝服朝靴,惜均成朽痕。随葬品仅有瓷罐4件、折扇1把、砖志1块,一些铜扣和较多铜钱。王賱是著名的清官,其家谱记载山东朝城有当地百姓为其修建有祠堂。

M50王賱之重孙湖北崇宁县知县王海楼与妻胡氏合葬墓,是双室砖室墓的代表。墓圹长3.9米、宽3米、深2.2米,无墓道。砖室长3.24米、宽3米、通高1.7米。在北壁中立嵌有较大的方形石墓志1合,用两道生铁环箍合在一起,墓志盖为梯台状,表面有大篆文字记录其二棺均为柏木棺,棺木均通体髹红漆,且在挡板外侧刻有几何纹图案,内填金漆,看起来显得富丽堂皇,保存较好。西棺内为胡氏棺,骨骼保存较好。头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枕脚踏土坯。东棺为王海楼棺,因被盗扰现仅剩头骨,其葬式不明确,推测应和甲棺内葬女性相同。王棺中残存有方形铅器、皮烟袋、铜水烟袋等少量随葬品。胡氏棺中出土的随葬品非常丰富,计有银手镯、翡翠手镯、金耳环、金钗、玛瑙戒指等各种饰品30余件,残存的衣服上还绣有美丽的图案。在两棺外,各出土小瓷罐10件。据墓志记载,王海楼,年龄75岁。其妻胡孺人,年龄79岁。

本次共清理了6排墓葬。墓葬形制大小不一,复杂多样,分布密集。墓主人头向均为北向。开山立项的祖墓M1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是明朝时从山西迁至此地的王氏第四世子王锡珍的迁葬墓,单独列为第一排,第二排即为其6个儿子夫妻合葬墓与西部不知名的两座墓,墓葬间距0.2—1.7米,大部间距很小。前三排墓葬排列规整,墓室几乎均为正北方向。再向南依次为其孙辈、重孙辈、曾孙辈夫妇合葬墓,每辈后代从东向西由兄及弟再排。从第四排开始,由于子孙增多、墓地狭窄的缘故,各墓朝其父祖墓位,造成了墓向的多变。一些墓还呈无序状散布在第三排以后排墓间,造成众多的打破关系。所掘墓葬近半数为夫妇同室异棺合葬墓,形制较大。过半数为单棺单坑墓,只有1例是单棺双人合葬墓,形制多数较小。整个墓地反映了民间传统的昭穆制和夫妇合葬制的特点,一次葬数量较多,二次葬也有一定数量。前两排几乎都是原棺迁葬的现象,反映了这是一处经过严格风水勘查的迁葬新坟,基本上在第三代稳定下来,开始大量实行家族式坟墓的一次葬。夫妻合葬一墓、父蹬子肩的现象十分突出。妻妾的排列也有规律可循,只有一妻的,男墓主居东,女墓主居西。多妻或有继室的,男墓主一般居中,东边为长妻,西边依次为次妻、继室或妾。在外地居官终于任上者于当地入殓后归葬于祖坟。

从出土砖石墓志、墓碑、棺罩文字、壁画文字,可确定该墓地为当地显族王氏墓地,清乾隆十三年起始迁建,下限为民国初年,墓葬年代几乎未曾中断。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基本以北和东为上位的原则进行布局,按辈份和门户由北向南大致呈东西排状分布,有多处打破现象。

本次发掘,几乎完整发掘了清代地方显族的家族墓地,填补了河南地区清代同级别墓地的考古发现空白,为研究清代葬制、葬俗、建墓方法与流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难能可贵的是王氏尚存道光年间和近年续编的家谱,对每位王氏族人夫妻作了明文记载,可以与发掘所获进行比照研究。出土中的金器、银器、玉器质地精良,形制多样,是不可多得的清代文物精器,是研究清代首饰业的发展和成就的重要资料。墓志砖、石墓志不仅记录了墓主人的生平,字体优美不乏艺术作品。镇墓砖瓦上朱砂撰写的内容多样的镇墓符号,反映了时人的丧葬理念。数量达两千余枚的各种铜钱是研究清代至民国钱币的一批重要材料,其中的花钱更是罕见资料。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3墓志砖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6墓室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10出土的金手镯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13全景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13出土的瓷盖碗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34出土的头饰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34出土的嵌玉银钗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50出土的玉手镯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50出土的金簪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50出土的珊瑚扣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50出土的银手镯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63出土的玉带钩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M68出土的小玉璧

img

王老庄清代墓地出土的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