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村遗址

薛村遗址

薛村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王村乡薛村村北,邙山南麓。北距黄河800余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4°52′、东经113°13′,海拔160米。遗址现存面积为50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穿黄工程调查干渠涉及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干渠从遗址中部穿过。

2005年4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取得了丰硕的发掘成果。

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遗址为一小型聚落;房址、烧灶、陶窑、水井、墓葬、祭祀坑、窖穴、灰坑等大量遗迹现象丰富。发现房址6座,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其中以F4最具代表性,平面略成长方形,居住面和墙壁下部经火烧烤,加工考究,东、北两壁有椭圆形的烧灶。陶窑9座,Y3为一座带火门的平面近圆形的竖穴升焰窑,带台阶的方形工作坑保存基本完好,坑底和台阶有坚硬的踩踏面。窖穴、灰坑、祭祀坑413个,其中祭祀坑H59埋有打碎的牛头和陶鬲,H78为羊牲祭祀坑,H269为牛牲祭祀坑,H142、H183可能为人祭遗迹。5座墓葬集中分布在十多平方米内,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出土大批陶、玉、石、骨器,陶器有深腹罐、圆腹罐、捏口罐、鼎、鬲、豆、杯、爵、盉、斝、壶、刻槽盆、大口尊、簋、瓮、缸等。骨器制作精良,有锥、簪和卜骨等。

3条地裂缝的确认是薛村遗址又一重要考古发现。1号地裂缝最长最宽,平面形状近似长方形沟状堆积,长约40米、宽17—70厘米、深1—3.2米。最上部填土为棕褐色或黄褐色的黏土,其土质土色与周围自然剖面暴露的同种生土一致,两侧打破的自然地层是含较多料礓颗粒的浅黄色砂性生土。墓葬发掘剖面显示遗址所在地自然地层的剖面自上而下是棕褐黏土、黄褐黏土、含料礓颗粒的砂性浅黄土依次叠压,这是大型地裂缝得以确认的重要原因。它北侧打破H401,被H31、H38等众多灰坑打破,因此可以确定裂缝形成年代为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其他两条地裂缝的基本情况与之大致相同,性质尚未确定,可能是类似地震的地壳运动所造成的。

img

薛村遗址商代早期H142人祭遗存

img

夏代晚期陶窑Y3及其工作坑

薛村遗址为一处重要的夏商之际聚落遗址,它的发掘为研究夏代晚期到早商时期聚落的层级结构以及聚落布局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进一步理解荥阳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的性质和地位,与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的关系,探讨夏、商文化的演变态势和更替,了解夏、商两种政治势力的兴衰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动植物遗存、土样的相关研究以及大型地裂缝的发现也将对探讨当时人地关系、环境变迁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这一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施工也有借鉴作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img

薛村遗址H132出土夏代晚期兽面纹

img

薛村遗址商代早期墓葬M30出土的炊、食器鬲、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