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庄墓地
大官庄墓地位于辉县市百泉镇大官庄村东北部,属该村1、2、6组的耕地和居民区。2006年7月22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开始对大官庄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发掘,共清理陶窑1座,汉墓18座,唐墓4座,宋墓6座,环壕1条。实际发掘面积近3,200平方米,出土陶、瓷、玉、石和金属类文物600余件。
清理的18座汉墓均属东汉,其墓葬形制包括土坑墓、土洞墓、单券砖室墓、穹隆顶和券顶组成的多室墓等,几乎包括了东汉墓已发现的全部形制。这批东汉墓的共同特点是:布局规整(所有墓葬均在环壕以北),墓道方向一致(均位于墓室东部)。典型墓葬有单一竖穴土坑墓,土坑竖穴洞室墓,单一土炕单券墓,土坑多券墓,单一土坑穹隆顶墓,穹隆顶券顶多室墓等。
M2是最具特点的多室式土坑砖室墓。全墓由长斜坡墓道和9个砖室组成,其中券顶砖室5个,穹隆顶砖室4个。墓道位于墓室东部,长18米,上口宽70—150厘米。紧接墓道的前室为单体券顶墓室(前室)—穹隆顶墓室(前堂)—穹隆顶墓室(后厅)—单体券顶墓室(后室),四者与墓道构成M2的中轴线。在前堂左右各有一单体穹隆顶和券顶墓室,在后厅左侧为一单体穹隆顶墓室,右侧为两个并排的券顶墓室。该墓虽遭两次盗掘,但墓葬整体结构保存完好。在墓室内共清理人骨架11具,各类文物100余件。
陶窑(Y1)一座,位于中区北部。时代属东汉中晚期。Y1可分工作坑、水井、工作面和窑室4部分。这种工作坑、水井和窑室一体化的陶窑尚属少见。Y1所在的位置与M2相距仅10米,在Y1的废弃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砖、瓦和瓦当残片,这些砖瓦形制与M2的砖室材料完全一样,说明Y1就是M2建筑材料的生产基地。Y1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墓地的规划、原材料生产和构建程序提供了重要信息。
环壕(G1)位于墓地的中南部,东西横跨墓地的中区和西区。已清理长度近100米。G1开口宽5—5.5米,底宽40—50厘米,深3—4米。沟壁及底部修整平滑。从发掘过程看,该沟为干沟,不见水浸痕迹,且用原坑土回填。沟内出土物有东汉铜箭镞、铜戈、铜镜残片,还有陶豆、罐、砖、瓦残片等。

大官庄墓地东汉M2

大官庄墓地东汉M2局部
现有发掘收获表明,大官庄墓地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汉代墓地。从发现的陶窑、环壕等遗迹来看,该墓地具备了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建设实施的墓地建设理念。对该墓地的系统发掘将有助于解决汉代(尤其是东汉)墓葬制度中的许多问题。
大官庄墓地所处自然地势在韭山南坡向今辉县城区的低地的过渡带上。我们通过全球卫星定位仪和GPS对墓地周围3平方千米的环境和地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地层进行了分区分段解剖,初步掌握了大官庄墓地一带的地质变迁过程,从而为我们认识整个墓地的布局和历史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复杂的地质变迁改变墓地的历史布局。调查发现,韭山南坡有大量的自然碎石和鹅卵石,堆积状况与墓地第3层下的碎石堆积层十分相似。勘探发现,碎石层自北向南顺地势呈坡状堆积,北部堆积厚度为20—30厘米,到墓地南部堆积厚度达1—1.5米。这个碎石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暴雨和洪水,从地层上分析,碎石层是东汉以前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暴雨—洪水—泥石流遗迹。这个碎石层直接影响了墓地的布局。现有调查资料表明,在碎石层较厚的区域(厚度超过50厘米)极少发现墓葬。墓地中南部发现的环壕遗迹所打破的碎石层厚度只有20—30厘米。
东汉以后,大约在汉唐之际,大官庄一带经常遭遇暴雨和洪水袭击。在墓地的东部和西部各有一条冲沟,深达5—10米,将墓地分为3部分,并且直接切断了墓地上的环壕。冲沟的形成也结束了大官庄这个汉唐墓地的完整历史。

大官庄墓地M2内部

大官庄墓地M2内部

大官庄墓地M2内部

大官庄墓地Y1俯视

大官庄墓地东汉环壕(G1)

大官庄墓葬发掘清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