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长岭楚国墓地
东沟长岭楚墓位于淅川县仓房镇陈庄村东沟组东南的长岭之上,西面不远为龙山,东、南为丹江口库区,向东约20千米与宋岗码头隔水相望。
本次共发掘墓葬62座,车马坑5座,其中战国土坑墓46座(5座有车马坑),汉墓16座,共出土陶、铜、玉石器等各种随葬品900余件(套)。
战国墓全部为竖穴土坑墓。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两种,其中长方形土坑墓36座,“甲”字形土坑墓10座。出土陶、铜、玉石器等各种随葬品479件(套)。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发掘现场(由西向东)
这批土坑墓没有出土具有明确纪年的遗物或遗迹,其年代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主要是陶器、铜器)的综合分析对其进行大致的推断。根据东沟长岭战国墓随葬品组合及其特征等的变化、墓葬形制与它们的分布排列情况,并且参照邻近地区楚墓分期与断代等研究成果(如湖北雨台山楚墓、当阳岱家山楚墓、江陵九店东周墓、襄樊彭岗等地楚墓,湖南长沙楚墓,陕西丹凤古城楚墓以及丹江地区的毛坪楚墓、大石头山楚墓、徐家岭楚墓等)通过对比与分析,将它们分为两期三段:战国早期、战国中期前段、战国中期晚段。早期只有1座M7,器物组合为鼎、豆、壶;战国中期前段以M22、M24、M25、M28、M59等为代表,器物组合以鼎、豆、壶,鼎、敦、壶,鼎、敦、豆、壶等为主,其中多数组合中还有小口鼎、盘、匜、浴缶等;战国中期晚段以M27、M21、M42、M43等为代表,器物组合全部为鼎、敦、豆、壶及小口鼎、盘、匜、浴缶、盉等。
通过对这批战国墓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它们在墓葬排列分布、墓葬的结构、随葬器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墓葬排列分布有一定规律,彼此之间无打破关系,依其自然地势分布,分别以规模较大“甲”字形M25、M22、M59、M58和它们西侧的车马坑为核心,相对较小的长方形土坑墓有规模地分布。这批“甲”字形墓葬,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早,随葬仿铜陶礼器组合规格也最高。因此,它们是东沟长岭战国墓葬中的核心墓葬;墓葬具有一致性,东沟长岭42座可辨头向的战国墓葬中,有38座方向向东,占总数的90%;全部为土坑竖穴墓;能辨出棺椁形制的有1座1椁2棺、1座单棺,其余全部为1椁1棺,占总数的80%。因此,这批墓葬在结构、大小、方向、棺椁等方面都具有多数的一致性;随葬品的摆放有一定规律,全部在棺椁之间。其中鼎、敦、豆、壶等放于墓主人头的一侧,盘、匜、小口鼎、浴缶、提梁盉等放于墓主人的左侧,仅M23随葬品放置于棺的右侧。随葬品中的陶器组合多为仿铜礼器,不见日用陶器。陶器组合为鼎、敦、豆、壶、盘、匜,鼎、敦、壶、盘、匜,鼎、豆、壶,其中大部分还有小口鼎、浴缶、提梁盉等,另有少部分铜器和玉器,如铜剑、戈、车軎、车辖及玉璧、玉珩等。但东沟长岭战国墓随葬陶器的总体风格与周边地区的同时期楚墓所出陶器有所区别,东沟长岭楚墓器物简洁、精致,相比之下,位于丹江上游的丹凤楚墓所出陶器比较古朴、厚重,而江陵、当阳、长沙等地楚墓的陶器则相对华丽、装饰复杂。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车马坑局部(由北向南)
总体分析,东沟长岭楚墓在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习俗方面最接近于丹江流域的郧县北泰山庙楚墓及淅川毛坪、大石头山、徐家岭楚墓等,与商略地区的丹凤古城楚墓也较相似,相比之下这批楚墓与江陵、当阳、长沙等地楚墓差异稍大一些。
淅川东沟长岭楚墓发掘使我们基本上弄清了这一带战国中小型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品组合及埋葬习俗,为丹江口地区楚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埋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椁室情况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椁室情况(北—南)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与车马坑全景(西—东)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7陶器组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33陶器组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13陶器组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2陶器组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3陶器组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出土的陶鼎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4出土的陶鼎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43出土的陶鼎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出土的陶鼎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出土的陶鼎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出土的陶敦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出土的陶敦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出土的陶浴缶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出土的陶浴缶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59出土的陶豆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17出土的陶豆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8出土的陶壶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37出土的陶壶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出土的铜剑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45出土的铜剑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5出土的铜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28出土的铜戈

东沟长岭楚国墓地战国墓M46出土的铜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