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一、文物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省文物部门及长江水利委员会考古队对淅川县丹江口库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为全面了解这一地区的文物分布状况和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

考古发掘表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是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通往关中的要道,是南北、东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我国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汇合地。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以来的历代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遍布库区,春秋、战国、两汉、六朝墓尤为集中。丹江口库区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等楚国墓地近年来发现了规模较大的一批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墓地,出土了升鼎等极为珍贵的青铜礼器,为我国楚文化研究的核心区域。还发现有恐龙蛋化石地点、古人类化石地点,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人类等学术课题的重要地带。

1994—199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与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淅川淹没区进行了文物调查。1997年12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点调查复核的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调查报告》,较全面、系统地摸清了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文物情况,成为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河南省文物保护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2003年夏,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阳市、淅川县文物部门对淅川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复查。此后,有关业务人员又结合史志典籍,对文物点进行了确认。

2004年10月,受长江水利委员会委托,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与保护研究所会同南阳市、淅川县文物部门,再次深入河南库区进行调查、复核。这次调查、规划工作,按照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确定的技术要求对淹没区的地下、地上文物按海拔157米以下、157—172米两个部分全面复查、补查,对规划工作的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地下文物进行了勘探。此次复查工作,不仅使我们进一步查清了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淹没区的文物状况,而且对该区域文物的分布、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尤其是补充进行的重点遗址的勘探和古建筑的勘测工作,使已有的调查资料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为下一步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水库淹没区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题报告》是以2004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编写的《规划报告》为蓝本,按照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要求重新编制而成的。

河南省文物局于2004年初成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含库区)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其下设办公室,制订总体工作计划,并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与检查。业务工作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分别负责地下和地上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与测绘、搬迁、复原等工作。南阳市文物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和淅川县文化局文物管理办公室、淅川县博物馆分别与省属相关单位配合,负责丹江口水库淅川县淹没区的管理和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