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金城城址
西金城遗址位于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南水北调渠线由南向北穿过遗址东部,地理坐标113°06′E,35°06′N,海拔高程106—107米。
2006年7月4日,经河南省文物局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发掘选择在渠线占压范围的中部地段,分南北两区布方,Ⅰ区(北区)布10米×10米探方18个,Ⅱ区(南区)布10米×10米探方32个,共计完成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发掘区以西150米的遗址中心区的断面经系统刮面和采样,确认中心区为高出现地表3米以上的龙山文化遗址(上有密集汉墓打破),发掘区的龙山遗存应属该遗址的东部边缘,发掘区西侧发现的龙山壕沟应是该聚落的重要分界。龙山文化遗存有灰坑、灰沟、墓葬、房址、灶址、水井、壕沟等。
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在1.7米左右,生土为全新世早中期发育的水成黄色粉砂土。龙山文化层为结构较紧密的灰色土,夹杂大量田螺壳和较多虫孔,螺壳大小不一且分布无规律,应是自然发育形成的沼泽相堆积。此层出土少量陶罐、盆、杯、器盖等残片,以及大量残断的石铲、刀、镰等生产工具,从出土状态判断,应是田间劳作时遗留所致,此层与龙山人的田间劳作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土壤进行浮选发现了碳化水稻和碳化粟颗粒,反映了龙山文化时代人类的农业生产情况。

西金城城址发掘现场
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位于西金城村中东部,城墙位于地表1.5米以下,残高2—3米;城墙宽在10—25米,系用较纯净的褐色生土拍打筑成。西、南墙中部可能有城门,北、东、南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从城墙及壕沟出土陶片判断,该城址应始建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进入龙山晚期已经废弃,距今4,300年左右。
在城址以外的东南部,出土龙山文化完整或可复原陶器以及典型标本数百件,主要有陶罐、豆、壶、鬻、斝、觚、盆、双腹盆、刻槽盆、单耳杯和鼎等,整体文化面貌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的中晚期。出土龙山时期各类石器200余件,主要为刀、镰、铲,另有少量斧、镞、砺石和石芯等,制作较规整,但硬度和质量较差。这些石器绝大多数出自龙山时期的沼泽相堆积中,没有固定的出土遗迹,出土深度也深浅不一,应是在劳作过程中就地丢弃的,这说明发掘区应是龙山人的生产区。经过对龙山时期植物遗存的鉴定分析,发现有粟、黍、稻、小麦和大豆等,其中小麦是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小麦种植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和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蚌刀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器盖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单耳小罐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石铲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石刀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石镰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石钺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单耳小陶罐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陶罐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罐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盆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瓮

西金城城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甗

龙山时期的碳化水稻

龙山时期的碳化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