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墓地
赵庄墓地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赵庄村西的一条南北向沙岗之上,岗地南北向分布,呈条带状,中间高两侧低,高出周围地面约5—7米。赵庄墓地东为赵庄村,西边为地势较低的孟家沟,二者相对高差约15米,南距郑韩故城北城墙约3千米。墓地南北长560余米,东西宽近200米,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赵庄墓地海拔高度136米,地理位置为北纬34°26.744′,东经113°44.134′。南水北调总干渠在此处东西走向,横穿赵庄墓地核心区,占压赵庄墓地近2万平方米。
2010年5月8日至12月30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赵庄墓地正式发掘,发掘面积9,000余平方米。
赵庄墓地清理各类遗迹209处,其中灰沟2条,马坑1座,墓葬206座。
灰沟2条。G1宽5—6米、深2.5—2.8米,G2宽1.5—2.5米,G1叠压并完全覆盖G2。沟分两期,均为战国时期,G2淤平后又再次在同一位置被疏通开挖G1,宽度、深度均有所扩大。两条灰沟西北—东南方向分布,长达500余米贯穿墓葬区,与墓葬区同时期,初步分析可能为墓葬区排水设施兼具宗族(公共)墓地范围分界的标志。
马坑1座。葬3匹马、1只狗,战国时期。马头西尾东面南依次躺卧;狗头西尾东,躺卧于中间马匹的尾部,狗的颈部有1串骨珠。马及狗均为杀死后摆放成形陪葬,具有典型的周人遗俗。

赵庄墓地发掘区全景

赵庄墓地春秋墓M32

赵庄墓地春秋墓M59

赵庄墓地春秋墓M145
墓葬206座,其中东周墓葬200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大多口大底小,个别带墓道,且墓道大于墓室。墓葬盗扰严重,南北向分布占比达70%,余为东西向分布。按墓葬结构分,大致分3类:无棺椁、1棺、1棺1椁;按陪葬品结构分,大致分3类:腰坑墓、壁龛墓、无腰坑壁龛墓(此类墓又可分为有无头箱类)。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和曲肢葬。出土完整及可修复陶器320余件,各类玉器、铜器、骨器等小件标本160余件(套)。
通过发掘和地形地貌分析,赵庄墓地南距郑韩故城约3千米,墓地东周墓葬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墓葬中出土较多铜铃及成套的仿铜陶器组合,器足及耳饰流行兽首纹,具有典型的成周文化遗风,初步推测这是一处郑国宗族公共墓地,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晚期。大型公共墓地的出现有可能与郑韩故城内某一宗室有关,这为郑韩故城周边族属分布及郑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研素材。战国以降,大型公共墓地废弃,汉代偶有墓葬显示此地聚落稀少。直至宋代又有零星迁葬墓,说明此地随着环境的恶化,风沙肆虐,沙岗已不被人所重视。赵庄墓地分为3个历史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汉代、宋代。从墓葬区发展分布的情况看,反映出周边聚落发展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人烟鼎盛,人类活动频繁,周围存在大型聚落遗存;汉代墓葬稀疏,人烟较少,存在小型聚落的可能;宋代仅2座迁葬墓,说明人烟凋零,环境有恶化的可能。这些发掘资料为我们探索该区域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赵庄墓地M145随葬品

赵庄墓地M145青铜敦

赵庄墓地M145青铜舟

赵庄墓地战国墓M126

赵庄墓地M126铜戈

赵庄墓地战国墓M48组合

赵庄墓地战国墓M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