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寨遗址六朝墓

下寨遗址六朝墓

下寨遗址发掘东晋至南朝时期砖室墓34座,根据墓葬平面形状不同,可分为“甲”字形带墓道砖室墓、长方形竖穴土圹砖室墓和刀形竖穴土圹砖室墓3类。“甲”字形带墓道砖室墓共19座,由墓道、墓门和墓室3部分组成。墓道和墓室土圹部分平面皆呈近长方形,多为直壁,平底。砖室为拱形券顶,其建筑顺序为:首先用青砖错缝平铺叠砌左、右和后壁,其次内部平铺1—2层铺底砖,然后起券,最后封门。为防止拱顶坍塌,在相邻两排券砖之间嵌入小碎砖、瓦块以加固。长方形竖穴土圹砖室墓共13座,砖室的建筑顺序为先在墓底铺1层砖,然后错缝叠砌四壁,最后2—3层砖砌成叠涩顶。

隋唐时期的墓葬共计29座,其中竖穴土圹砖室墓23座,带墓道砖室墓6座。墓葬的方向多为东南—西北、南—北方向。

下寨遗址东晋至隋唐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陶双耳罐、瓷盘口壶、瓷四系罐、瓷盘、青瓷碗和陶钵等。

总体来看,下寨遗址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墓葬属于中、小型墓葬,其文化特征大致与长江中游的同时期墓葬类似。如窄长方形墓室的形制及陶、瓷器、铜钱和少量金属器为主的器物组合在襄阳、鄂州、武汉地区多有发现。青瓷器的造型、胎釉以及使用支钉装烧的方式,与长江中游地区湘阴窑和丰城窑的产品类似,南北方以“互市”方式交易货物应是这些器物到达该地的主要方式。

到了唐代,下寨遗址的墓葬开始出现一些中原地区的墓葬文化因素,特别是带有长方形斜坡或台阶墓道,有甬道,墓室长宽比变小,接近方形等,这些形制特点是中原两京地区唐代墓葬的典型特征之一。

img

下寨遗址六朝墓M4出土的银钗

img

下寨遗址六朝墓M5出土的青瓷碗

img

下寨遗址六朝墓M53出土的铜镯

img

下寨遗址六朝墓M79出土的青瓷盘口壶

img

下寨遗址唐墓M39

img

下寨遗址唐墓M39墓主头部束发用银簪、银梳等

img

下寨遗址唐墓M48

img

下寨遗址唐墓M48头部随葬品出土情况

img

下寨遗址唐墓M159出土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