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寺明代窑址
金灯寺窑址位于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金灯寺村西北,太行山余脉孤山的南面。南临国家粮食储备库,西、北距孤山约600米,东距金灯寺商周遗址及古墓地约20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5°25′,东经113°56′,海拔106米。窑址北部被玫瑰泉破坏,现存平面为不规则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2—4米,局部厚达5米。窑址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里程615千米处。干渠占压面积约1万平方米。
2006年6月—11月,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4,00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9座、灰沟4条、沉浆池2座、蓄水井1眼、窑洞5座、陶窑2座。
窑址现存地貌复杂,地层堆积为西高东低的斜坡状,由于现代窑厂取土形成很多深沟、断崖。地表呈梯田状的土台,可分4层土台,各层土台间落差0.9—2米。窑址可分采土区、废物堆积区、作坊区及烧制区。采土区、废物堆积区主要在窑址中部,分布于整个第三层土台,发掘中清理出取土后留下的不规则形的生土沟,后经回填废弃物形成了灰沟,G4横跨3个探方,沟壁上部近直,下部外斜,底部凹凸不平,出土了大量器物残片,有陶盆、灯台、罐、白釉瓷碗、褐釉瓷碗等;作坊区在第二层土台的中部及南部,清理出大小相连的沉浆池2座,均用大小不一的卵石砌成,C1为圆形,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平底,内填大量澄出的砂礓子;C2为长方形,口大底小,壁微倾斜,底部用较薄的片石铺垫平坦,清理出未用完的细泥。在沉浆池的西南2米处,清理出蓄水井1眼,井口圆形,呈袋状,平底,用卵石砌成;制坯、凉坯的作坊遗迹主要是窑洞式作业,分布于窑址西南部,清理出4座已倒塌的和1座基本完整的掏生土而成的窑洞,并在洞中发现了用卵石砌成的洞门、墙等遗迹。出土物较丰富,主要分烧制品和制陶工具,烧制品以卷沿盆数量最多,陶灯台、罐、小陶炉次之,并有少量陶筒形器;制陶工具有陶制的楔形和璧形刮刀、轮托盘、陶喷壶以及铁刮刀,并出土有大量未经烧制的陶盆泥坯残块以及少量的瓷碗残片。窑洞形状结构均相同,用途仅从出土物的不同略有区分。窑洞4为制陶的作坊,顶部倒塌,生土窑壁陡直,底部有两个用大青石砌成的揉泥台,台面中部下凹,具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磨损痕迹,出土物中含有较多制坯时切下的边角料和刮刀;窑洞5较完整,洞门成拱形,两侧各一排石头,洞壁光滑,底部平坦有灰土硬面,洞内堆积一层未烧制的泥坯残块,此洞为凉坯用;陶窑2座,在窑址北部和东部,损坏严重,清理有工作坑、火门、火膛、窑室等部分,出土有卷沿盆、灯台、罐等;灰坑9座,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出土有卷沿盆、灯台、轮托盘、罐、刮刀等。

金灯寺窑址明代陶窑Y2

金灯寺窑址明代陶坯料
通过发掘基本搞清了窑址的布局、内涵和年代。出土物中大量的卷沿盆、二层及三层盘的灯台、罐、宽折沿小陶炉及大量的制陶工具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均不多见,只是同时出土的白釉、褐釉瓷碗、瓷罐等与明代的同类器相同,结合出土的康、雍、乾3个时期的铜钱综合分析,该窑址始建于明代,清代延续使用至清乾隆时期以后开始废弃。目前,发现的宋元时期以前的陶窑址较多,但宋元以后的还不多见,尤其是集取土、制坯到烧制成品与一处的陶窑址更是少见,金灯寺陶窑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明清两代陶窑址的布局、结构及工艺流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金灯寺窑址明代沉浆池

金灯寺窑址蓄水井

金灯寺窑址明代轮托盘

金灯寺窑址明代瓷器

金灯寺窑址明代瓷碗

金灯寺窑址明代陶灯台

金灯寺窑址明代制陶工具

金灯寺窑址明代制陶工具轮托盘

金灯寺窑址明代陶器

金灯寺窑址明代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