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岗遗址

龙山岗遗址

龙山岗遗址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海拔高度166—179米,属于南水北调水源淹没区。2008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委托,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

从发掘情况来看,遗址文化堆积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有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等时期遗存。有灰坑、墓葬、房址、祭祀遗存等。其中屈家岭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尤以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房址最为重要。

屈家岭文化房址主要位于发掘区的中西部,有单间房和双间房。均为长方形地上建筑,其中F3、F4、F8保存有墙体或室内地面。F3尚存有房门,门朝向西南,宽约1米,墙体用灰白色生土堆筑而成,内外两侧有经火烤的痕迹;F4大部分已被破坏,从残存的房子东南角来看,墙壁外侧涂抹有1层厚约0.8厘米的细泥,也经火烤,呈灰黄色,室内垫有1层纯净黄土;F8墙体已无存,但室内铺垫的料姜粉末地面范围清楚,可以看出应是1座呈南北向长方形的房子。其余房址多仅存基槽部分;F10是面积最大的1处房址,为双间房,西室被破坏严重,东室东西长7.4米,南北宽6.2米,基槽宽度为0.8米。

祭祀遗存位于发掘区的西部,有3个猪骨坑和1个器物坑。猪骨坑内放置的全是猪的下颌骨。器物坑内放置3件比较完整的器物,有尊、缸、斝等。从器物特征来看,这些遗存的年代分别为屈家岭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

img

龙山岗遗址工地全景

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共发现房址20座,灰坑31个,沟1条。房址均为地面式建筑,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制。其中,圆形房子13座,方形房子7座。圆形房子分布较为集中,方形房子分布较为分散,其中F49发现有用猪奠基的现象。

屈家岭文化遗存叠压在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遗存之上,被王湾三期文化及后代遗存破坏较为严重。发现房址8座,灰坑42个,墓葬1座,瓮棺葬10个,沟1条。房屋建筑方式和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方形房址相近。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共3件,陶瓮、陶豆和石珠。瓮棺葬以瓮、鼎、豆、器盖等为葬具,多是瓮口向上正置,其上盖以豆盘或器盖;W7为鼎和瓮相扣侧放。

王湾三期文化发现的遗迹类型主要为灰坑,共120个。这些灰坑多较为规整,有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两种形制。墓葬1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随葬品。

龙山岗遗址地处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两大史前文化系统的交汇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厚,遗存丰富,延续时间长。发掘表明,南北两大文化系统在这里此消彼长、相互交流与融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仰韶时代晚期的房址群,特别是3座大型分间式房屋,面积大、规格高,在汉水中游同时期文化遗址中非常罕见,是这一地区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因此,龙山岗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探讨该地域新石器时代各发展阶段聚落形态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而且对认识南北文化中介地带的文化面貌和性质,以及南北文化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房址(朱家台文化)F63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祭祀遗存H208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G12内出土的大型石斧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W13葬具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石钺(H175:9)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缸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石铲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杯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钵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钵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鼎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罐

img

龙山岗遗址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陶碗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M42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W7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H168出土的陶鼎、杯、器盖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陶杯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陶鼎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陶罐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陶簋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陶碗

img

龙山岗遗址屈家岭文化陶尊

img

龙山岗遗址石家河文化陶杯

img

龙山岗遗址石家河文化陶缸

img

龙山岗遗址石家河文化陶斝

img

龙山岗遗址王湾三期文化陶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