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报道

一、媒体报道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主要媒体和河南省各级媒体纷纷对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进行报道。

《南水北调中线新水系将揭开沿线文物神秘面纱》,2005年9月29日,中央电视台

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新水系的标志性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26日正式动工。中线逶迤千里输水长渠的建设,将穿越华夏文明的腹心地带,渠道沿线厚积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宝,也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

承载中国几代人梦想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同时也将是国内史无前例的文物发现和保护工程。中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主力调水工程,南起湖北、穿河南、跨河北、抵京津,输水总干渠1,432公里,汇通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纵贯中华古文明发源地,跨越中国三个主要文化走廊。渠道沿线涉及文物遗存之丰富、规格之高,远远超过三峡工程。文物专家们兴奋地宣称:沿着这条线路,必将有不少稀世国宝被发现面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薛村遗址发现大量夏商文化遗迹》,2005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河南省荥阳市的薛村遗址清理出了7座夏文化陶窑、6座房址和夏商至汉唐时期墓葬150多座,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专家认为,薛村遗址考古发掘所取得的资料,对探讨夏商文化演变的态势,了解夏商两种政治势力的兴衰及人地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文物:穿起华夏文明的珠链》,2005年10月16日,新华社

丹江口水库区域位于中国古代南北、东西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十世纪以前中国古代首都西安、洛阳通往长江流域和华东、华南的重要通道。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恢宏的史实和“国殇”等千古绝唱,也留下了诸如古猿人、淅川丹阳古城、下寺楚国贵族古墓地和武当山古建筑群等特级国宝。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含天津干渠)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渠线全长1432公里。总干渠沿线是中国东西两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交汇地区,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带。这一带是史前时期的山前过渡地带;先秦时期商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郑韩文化、赵文化、燕文化中心;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金、元、明、清文化中心。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表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远远超过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大的文物保护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启动先期考古发掘工作》,2005年5月25日,《中国文物报》

新华社消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南段先期考古发掘工作日前正式启动,方城县平高台遗址、荥阳县(现为荥阳市)娘娘寨遗址、荥阳县(现为荥阳市)薛村遗址等三处文物点的先期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率调研组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地调研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2005年5月31日,《中国文物报》

5月3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副省长王菊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和省政府南水北调办公室、省文化厅、文物局的负责同志与调研组座谈,就有关工作交换了意见。5月4日,王菊梅、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等陪同调研组赴部分已开工的考古发掘工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而河南的地下文物又极为丰富且分布广泛,仅目前已确认的中线工程所涉及的文物点即达330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1处。河南境内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部分控制性工程开工在即,为抢救保护工程涉及的文物遗存,有关部门确定了11处河南境内中线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项目先期进行发掘。调研组此次考察了其中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启动的荥阳薛村遗址、娘娘寨遗址和方城县平高台遗址等3处考古发掘项目。

调研组认为,在河南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的重要古文化遗址最多,而且是夏商文化遗存中的精华,河南的文物保护工作直接影响中线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全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以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将对河南省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考察河南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2005年7月26日,《中国文物报》

7月14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一行14人,冒着酷暑考察了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张基尧一行在河南省省长助理刘其文、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薛显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等陪同下,实地察看了荥阳薛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认真听取了工地负责人所作的汇报,并对工作进展情况表示满意。在与河南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的座谈中,张基尧强调:保护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各类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与国家文物局已经达成的共识;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统一归口、分工负责,做好征地搬迁和文物保护工作;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好珍贵文物的保护抢救工作。4月份以来,河南省文物部门以强烈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所需经费至今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即已组织发掘单位各自垫资,开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控制性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暂行管理办法〉颁布》,2005年9月14日,《中国文物报》

近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省人民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联合印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共7章33条,对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出土文物、文物资料管理及奖惩等方面做出了统一规定。

《立足大局谱新篇——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纪实》,2005年11月11日,《中国文物报》

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河南成了令人关注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丹江口水库增加淹没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内总干渠长731公里,库区淹没面积170平方公里,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区,既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干渠,也有大面积的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成为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程所经地区的文物保护问题,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焦点。

上篇——“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这是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很现实的情况。河南文物保护的好与坏,影响着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好与坏。”

2003年夏,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会同有关市、县文物部门对淅川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复查。2004年10月,对库区内下寨遗址等6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文物勘探,并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共同对淅川淹没区的地下、地面文物点进行了重点核查,共确定了133处文物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淅川淹没区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地点进行了核查,确定古生物和古人类地点37处。总计共确定各类文物点17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河南境内将长江水系、淮河水系、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连成一体。所经之处穿越华夏文化腹地,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为了做好工程涉及地区的保护工作,2003年9月,河南省文物局经过调查研究后作了认真部署,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由干渠所涉及的各市、县(区)文物部门组成联合文物调查队,对干渠沿线展开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完成了文物调查报告初稿的编写工作。2004年3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对干渠沿线文物点进行了实地复查。8月上旬,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规划大纲》的要求,对干渠沿线文物点进行了勘探和考古试掘工作。8月中旬至11月,文物部门又会同河南省水利厅勘察设计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等有关工程设计单位,对干渠沿线文物点进行了实地复核、确认。通过以上工作,共确定干渠沿线文物点160处,包括古生物化石点1处、古遗址57处(干渠占压总面积为333.75万平方米)、古墓葬100处(干渠占压总面积911.91万平方米)、地面文物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总干渠和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共涉及文物点33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

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河南是最重要的地方,中线一半以上经过河南,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这是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很现实的情况,河南境内文物保护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好与坏。”

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前期的工作做得很扎实,是因为从开始,自上而下都有一种大局意识,有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感。

下篇——“南水北调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是河南省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300多处文物点,这只是地表调查到的,而地下没有发现的预计还有大量的遗迹,文物保护是千秋万代的事情,河南要千方百计地做好这件事情。”

为了切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抢救祖国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专职负责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抢救工作的管理工作,经过努力获得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批准,并增加了两个行政编制。专门制定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方案》,并与省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制定印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暂行管理办法》。河南省文物局在经费至今仍未到位的情况下,已于今年4月份开始,向国家文物局借资400万元,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及新乡市文物工作队等有关发掘单位,克服重重困难,资金不足部分各自垫资对荥阳市薛村、娘娘寨,温县陈家沟,方城县平高台,淅川阎杆岭,新乡老道井,鹤壁刘庄,安阳固岸、黄张、郭里等11处控制性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进行考古抢救发掘工作,截至9月底,已发掘22,000平方米,占年度计划发掘面积的78%,其中鹤壁刘庄、荥阳薛村、温县陈家沟等遗址已获得重要发现。

孙英民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是河南省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300多处文物点,这只是地表调查到的,而地下没有发现的预计还有大量的遗迹,文物抢救需要资金,文物修复、研究、保护更需要资金,至今南水北调工程中文物保护经费仍未到位。文物保护是千秋万代的事情,河南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啊!河南别无选择!”

《全国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召开》,2005年11月22日,《中国文物报》

全国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11月17日在河南郑州召开。这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特大水利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式全面展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水利部调水局副局长尹宏伟,河南省省长助理马万令,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等及项目法人单位、工程沿线7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全国51家具有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代表和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出席了动员大会。

国家文物局召开这次动员大会的目的是调集全国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力量,支援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抢救工作。三峡工程的实践证明,调集全面力量,全力开展工作是妥善解决大型工程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工期矛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南水北调工程将穿越夏商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涉及燕长城、武当山遇真宫、北朝墓地、下寺楚墓、古运河等许多著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宣传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重要实践。

目前,中、东2线的文物保护专题报告汇总工作都已基本完成,正在论证或修改中。国家发改委近日核定了首批东、中线一期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概算,今年投资5,000万元专项资金保护工程沿线的45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截止到目前,先期开展的考古项目进展顺利,湖北郧县辽瓦店子,河南南阳平高台、荥阳薛村、鹤壁刘庄,河北唐县北放水等遗址都获得了重要发现。

国家文物局要求全国所有具有考古发掘资质和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都应该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把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承担单位要树立课题意识,坚持质量第一,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省市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包括工地人身安全和文物安全;7省市文物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制定预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确保文物安全。

《全国政协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专题调查组来豫》,2005年9月27日,《河南日报》

9月20日至26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组长,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出版署原署长于友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为副组长的全国政协专题联合调查组前来我省,就“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进行调研。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省政协主席范钦臣,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张世军,副省长王菊梅,省政协副主席张洪华、张涛、曹维新、陈义初等会见了张思卿一行,范钦臣、张洪华陪同调研。

据统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工程量占总工程量的50%以上,共涉及文物点33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从今年4月15日开始,我省南水北调控制性工程的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先后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张思卿指出,从调查情况来看,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部门态度积极、行动迅速,并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南水北调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工程,文物保护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经过的地方尤其是河南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价值巨大,远非其他工程所能相比。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张思卿指出,做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其一,关键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保护文物不单是各级文物部门的事情,更是各级党政部门的责任,一定要以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其二,要加强保障。和三峡工程相比,南水北调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工期短、任务重、时间紧。文物保护工作,早搞早主动,晚搞就被动,不搞就误工,耽误整个工程的工期。文物保护是工程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资金保障。其三,要依法保护。要坚决贯彻和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协要把《文物保护法》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严格依法保护文物。张思卿同时希望我省充分利用好各种文物和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国51家具有文物考古资质的单位齐聚郑州,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昨日总动员》,2005年11月18日,《河南日报》

11月17日,全国支援南北水调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在郑州召开。这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特大型水利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式全面展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会上向全国51家具有文物考古资质的单位和部门发出总动员令,要求全国文物考古部门参照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模式,集中力量进行会战,保证按时间、高质量地做好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单霁翔要求,全国所有具有考古发掘资质和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都应该从大局出发,把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质量第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同时,各文物部门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制订预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确保文物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考古收获丰》,2005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文物遗迹最多的省份之一,我省文物考古部门主动抢救发掘境内部分重点文物遗迹,取得了重要的考古发现。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对我省文物部门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我省是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河南总干渠沿线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不仅丰富,而且价值大,是我省乃至全国历代文物极为集中的地带。为积极主动地做好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从今年4月份开始,省文物局即组织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11个控制性文物抢救项目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发掘面积已达2.56万平方米,取得了一些重要考古发现。鹤壁刘庄先商墓地,现已发掘清理出320座墓葬。这些墓葬排列规律,分布密集,如此规模的先商文化墓地在全国是首次发现。荥阳薛村遗址,现已发掘清理了多座夏文化陶窑、房址和50多座夏商至汉唐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启动考古发掘工作》,2005年5月5日,《大河报》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南段先期考古发掘工作日前正式启动,方城县平高台遗址、荥阳市娘娘寨遗址、荥阳市薛村遗址等三处文物点的先期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钱虽缺,河南文保不能等》,2005年9月26日,《大河报》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将于9月27日正式开工,这也是中线一期工程在河南省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与三峡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相比,南水北调工程中所涉及的文物,无论价值还是数量,都将远远超过三峡工程。河南是文物大省,各项文物保护工作更显得迫切而又繁重。在国家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河南文保工作仍然积极开展起来了。

文物价值数量远超三峡工程

“河南是文物大省,从丹江口水库到整个调水渠河南段,文物丰富,文物遗存多,面积大。河南段的文物抢救不了、保护不好,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无法开展。”9月25日,莅临河南参加由全国政协组织的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调研考察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及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均表达了上述观点。

河南不见经费借资发掘文物

陈爱兰告诉记者:“现在河南段的文物保护经费,主要靠借债、垫资来维持,我们从国家文物局借了400万元,自己也想方设法垫了一部分,才使文物保护工作得以正式启动。”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今日召开,我省文物11处先期“获保”》,2005年11月17日,《大河报》

11月1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宣布,南水北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方案已获批准实施,确定了东、中线一期工程首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共45个,总发掘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记者了解到,在这45个保护项目中,我省占11个,是7个省市中最多的一个。这11处文物点分别是:方城县平高台遗址、荥阳市娘娘寨遗址、荥阳市薛村遗址、温县陈沟遗址、新乡老道井墓地、鹤壁市刘庄遗址、安阳市郭里汉代墓地、汤阴羑河墓地、安阳黄张遗址、安阳韩琦墓地和安阳固岸曹魏后赵墓地。

《调水路上保文物,前期河南发现多》,2005年11月18日,《大河报》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是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河南的前期考古发掘工作进展顺利,有不少重要发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干渠长达731公里,目前共确定沿线文物点160处,包括生物化石点1处、古遗址57处、古墓葬100处、地面文物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丹江口水库新增淹没区河南境内面积为170平方公里,约占库区淹没总面积的46%,目前已确认172米高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淹没线)以下各类文物点170处,157-172线各类文物点117处,157线以下各类文物点5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这里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埋藏地点和文物遗存是研究人类进化、楚文化起源、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前沿课题的重要材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考古收获颇丰》,2005年5月9日,《郑州晚报》

目前在郑州地区乃至全国发现的西周遗迹很少,按照文献记载,周文王的弟弟虢仲的封地,叫东虢国。考古界多年对此苦苦寻觅,但一直没有发现。此次挖掘将有可能揭开东虢国城址神秘面纱。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先商部落石头文明的传奇》,2005年11月28日,《郑州晚报》

300多座带有大量随葬品的聚落墓葬群,昭示着这是商族建立商朝之前的一个重要活动区域。精美的彩陶、绿松石串饰和带有柱洞的房址,诉说着当时人们在有限条件下创造出的多彩生活。石棺、石钺和石斧等石器的出土,则使中原古文明呈现出一个近似石头文明的异态,这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片段意味着什么呢?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还未建立商朝的商族部落。紧邻其南,是千百年来日夜涌动流淌的淇河水。聪慧坚毅的商族人在淇河水的滋养下,打造出华夏文明的青铜时代。河南省鹤壁市刘庄仰韶文化与先商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逐渐打开了一段先商部落传奇的截面。

2006年9月22日至26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新闻媒体组成“文物保护世纪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宣传大行动”记者采访团,对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成就进行宣传报道。采访团从河南南阳淅川渠首出发,一路向北,采访了许昌、郑州、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对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的成果感到十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