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杆岭墓地
阎杆岭墓地位于南阳市淅川县滔河镇水田营村阎杆岭上,隔肖河与龙山岗遗址遥遥相望。墓地东北邻近水田营商周遗址、水田营汉代墓地。地理坐标北纬32°59′,东经111°18′,海拔167—173米。墓地分布面积2万平方米。县级文保单位。
2005年6—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淅川县文化局文物办公室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揭露面积约5,500平方米,发现97座墓葬,其中楚墓27座、秦人墓34座、汉墓36座,出土文物500余件,取得了初步考古成果。发掘分3区,楚墓主要分布在1区,秦人墓分布在3区,汉墓3个区均有分布。
楚墓除2座为“甲”字形墓,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生土二层台或熟土二层台,有壁龛的墓5座。墓葬有无棺无椁、单棺、双棺、1椁1棺4种,墓葬规模不大。人骨保存差,可辨葬式的共11座墓葬,皆为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多放置棺椁之间或壁龛内。随葬品多为陶器,主要有鬲、罐、盂、鼎、豆、壶、敦、盘、匜,时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晚期。
秦人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数墓有生土二层台。葬具均已腐朽,有单棺和1椁1棺2种。可辨葬式者有屈肢葬11座、仰身直肢葬13座。随葬品一般为1—4件,最多者21件,有陶鼎、豆、盆、罐、双系罐、蒜头壶、壶、釜以及铜剑、戈、带钩、印章等。时代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应为秦人墓葬。

阎杆岭墓地三区全景(东南—西北)
汉墓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积石积炭墓和砖室墓3种,土坑墓时代为西汉时期,积石积炭墓时代为西汉时期或两汉之际,砖室墓时代为东汉时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座,出土有陶仓、陶罐、陶碗、陶灶、陶盆、陶瓮、铜钱等。积石积炭墓3座,分别为“甲”字形墓、刀形墓。M83由墓道、甬道和墓室3部分组成,画像空心砖封门,甬道底部随葬有许多铜车马器、兵器和铁器,有铜车軎、马衔、弩机、铜泡、剑、戈以及铁剑。墓室四壁和墓底积石积炭。墓室南部并列两棺,应为夫妻合葬墓,随葬陶器有仓、壶、鼎、瓮、盆、灶、井等,还有铜盒、铜镜、铜车马兵器等。砖室墓30座,有甲字形、刀形、墓道偏置形和单室4种。多被盗掘,残存有陶罐、陶仓、陶碗、陶耳杯、陶案、陶壶、陶猪圈、陶鸡和铜镜等。M40为“甲”字形砖室墓,墓室长方形,分前厅、后室两部分,后室高于前厅。墓道、甬道直至墓室前厅的底部铺设一条排水道,残长8.14米,这种结构较为罕见。
以往淅川境内发掘楚墓多为大、中型楚国墓葬,发掘的小型楚墓数量较少。阎杆岭墓地发掘的27座楚墓,陶器组合清楚,时代特点明确,延续时间长,不仅为研究淅川小型楚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对楚墓的综合研究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成批秦人墓的发掘为研究秦人墓葬、秦楚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汉代小型墓葬中发现积石积炭现象,或可认为是这一地区的地方特色,排水设施的设置更是彰显地域特点,不失为研究该地区汉代墓葬的重要实物资料。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15陶器组合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21陶器组合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27墓底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38全景(西北—东南)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83墓底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86彩绘陶壶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153墓底

阎杆岭墓地M153出土的彩绘陶器

阎杆岭墓地战国墓M124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