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点分布的总体评价

二、文物点分布的总体评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南起河南南部的南阳盆地,蜿蜒北去,经伏牛山南麓、太行山东麓、黄淮平原,纵跨河南省全境。所经过的区域,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如南阳盆地及其附近的丹江口水库周围,不仅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而且有极为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起源、楚都丹阳地望等一系列前沿课题极为重要的材料。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葬更是举世闻名,是汉代艺术的瑰宝。而总干渠所经过的地方,也正是该类墓葬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豫西北太行山东麓一带,地处中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遗存等级较高,年代跨度较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原文明编年史。

通过对沿线文物调查资料的分析评估,结合历年来相关地区的考古成果,我们对总干渠沿线的文物形成如下的评价:

(1)年代跨度长:自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至清代的家族墓地和古建,涵盖了中原古代文明的每一个时段。

(2)分布密集:干渠所经地区是古代的经济文化发达区域,文物点分布较为集中,有些墓地甚至连续分布达数公里。

(3)等级高:总干渠沿线经过的文物点中,接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

(4)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由于相关文物点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密集,需进行搬迁、钻探、发掘和后期保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有充足的时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沿线相关县市文物部门的配合下,最终确认总干渠河南段涉及文物点182处,其中墓地113处,古文化遗址62处,地面文物6处,古生物化石点和古人类遗存1处。

2004年12月,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初步核定普探的面积12,947,557平方米,重点钻探面积1,440,515.73平方米,考古发掘总面积994,426.4平方米,投资概算55,210.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