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韩琦家族墓
韩琦及韩氏家族墓地,位于安阳城西北约10千米的皇甫屯村西地,距村约300米处,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干渠从陵园中穿过。墓地地处丘陵地带,地形略有起伏,呈缓坡状,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94—96米,布方基点坐标北纬36°09′27.1″,东经114°15′58.1″。2009年4—7月,2010年11—12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和墓葬分两期进行了发掘,发掘9座宋代砖(石)墓,建筑基址2处,总计发掘面积2,630平方米。
从初步整理的情况看,这批宋墓皆为带有墓道的宋代大型砖(石)墓葬,方向在170°—185°。根据墓室的形状和建筑材质的不同又有圆形砖室墓和方形石室墓之分。共清理圆形砖室墓4座,方形石室墓5座。
第一期考古发掘于2009年4—7月进行,只出土了3方墓志,2个石涵和石像生残件。韩琦墓(编号M1),位于墓地的最北端。形制巨大,方向185°。由墓道、砖封门、挡土墙、仿木砖雕门楼、石门、甬道、墓室、棺室等组成。墓道壁为黄沙土,墓道内为黄红夯土,夯层20厘米左右,见夯窝直径8厘米,圜底。墓道东西两侧各残存有部分壁画,壁画是直接在墓道两侧的土壁上刷白灰做地,施画,保存情况较差,脱落严重。东侧壁主要为人物头像,脸部为红色,头发部分为黑色,较模糊,靠近北侧的部分可能是女性头像。西侧壁画,共有8个人物头像,脸部为红色,帽子为黑色。从头像来看应是男性官员的形象。墓室平面呈圆形,最大直径6.50米。墓室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墓室,下部为方形石质棺室,用条石封盖。墓顶为穹隆顶,从南向北有3条东西向平行的“木梁”遗迹,木梁两侧有榫卯痕迹,应为当时地上建筑遗迹。最南侧的地梁东西长5.46米,宽0.6米,为3根方木铺砌,距墓道口的最北端约0.6米,在两侧分别有一处石质柱础,为长方形,长0.6米,宽0.4米。中间的一根地梁为圆木,镶嵌在地槽内,距南侧地梁约0.5米,直径约为0.2米,东西长8.46米,两侧有清晰的榫卯痕迹。最北侧一个地梁也为圆木,也镶嵌在地槽内,靠近墓室的顶部约0.1米,距中间一根地梁5.6米,直径约0.2米,东西长6.6米,地梁两侧也有榫卯痕迹。
韩琦家族墓地二期考古工作从2010年11月11日开始,到2010年12月16日结束,发掘了4座韩琦家族墓和1处建筑基址。4座墓葬中,3座为方形石室墓,1座为圆形砖室墓,位于现南水北调干渠的两侧,其中西侧1座墓葬(方形石室墓),东侧3座墓葬,整体位于2009年发掘的5座韩琦家族墓及建筑基址的南部,分散布局,东西相距数百米。这4座墓葬和建筑基址在历史上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盗掘和破坏,但仍出土了5合墓志,铁牛和铁猪。就墓葬形制看,北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流行小型土洞墓和砖室墓,石室墓少见,而此次清理的3座石室墓形制巨大,形制独特,是北宋晚期北方石室墓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通过此次的考古发掘明确了该处为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及其韩氏家族墓地,并基本上搞清了墓地的范围、布局、延续时代、墓葬主人和墓葬的形制等。特别是韩琦墓上的地上建筑和照壁类建筑基址的发现,是宋代墓葬考古中第一次发现。韩琦及韩琦家族墓地的发掘对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陵园制度、墓葬形制及其宋代北方墓葬形制演变、宋代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韩琦墓志长宽约1.55米,志文6,000余字,志文与史载相互印证,特别是韩琦墓志文字与以往历史记载的墓志内容相对比,订正了原来文字中的错误,还原了其本来的面目。韩琦墓地二期发掘的4座墓葬中的3座发现了墓志计5合。根据墓志记载证实这3座墓葬的主人分别是韩琦之子纯彦、粹彦,韩琦长孙韩治及其夫人的合葬墓。其中韩粹彦及韩治的墓志长宽均为1.56米,2,000余字,字体分别为当时著名的官员和御笔官等书写,文字精美,墓志形制比韩琦墓志还略大,这在宋代考古中非常罕见。韩琦及韩琦家族墓地发现多合墓志,是现今我国出土的最大的墓志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

韩治墓志铭

韩琦墓全景

韩琦墓墓门

韩琦墓墓室

韩琦墓地宫

韩琦墓志铭

韩琦夫人墓志铭

韩琦二夫人墓志铭

韩琦墓出土的石盒

韩琦墓墓道内的壁画

韩琦墓室出土的残石俑头

韩琦家族墓M2、M3和照壁

韩琦家族墓M3墓室

韩琦家族墓M6墓顶

韩琦家族墓M6墓室全景

韩琦家族墓M7墓顶

韩琦家族墓M7墓室

韩琦家族墓M6韩治墓志

韩琦家族墓M6韩治夫人墓志

韩琦家族墓M7墓志

韩琦家族墓M8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