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岗战国墓地
五里岗战国墓地位于安阳市汤阴县韩庄乡孙庄村西北,南水北调中线干渠648千米处,距汤阴县城约2.5千米,东距京广铁路约2千米,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省2006年度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
五里岗战国墓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55′,东经114°19′,海拔98米。南水北调办公室编号为2004.HN.AY.TY.B-2。
2006年8月3日,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委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对该墓地进行了正式发掘。以国庆节为界线,前后分两期进行,日投工30—50人,历时5个月,于当年12月底完成了五里岗战国墓地的考古发掘任务。实际发掘面积7,000余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墓葬724座,除17座为隋、唐、宋等时期墓葬外,其余均为战国时期墓葬。
战国墓以南北向为主,间有东西向的,均为土坑竖穴墓,多数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壁稍倾斜。一般墓葬有生土二层台,少量有熟土二层台或无二层台。有熟土二层台的墓都稍大,有椁板痕迹,厚3—5厘米,棺为长方形,长1.8—2.2米,宽0.6米左右,高0.4—0.8米,棺上施红漆、黑漆、白漆,因土质问题,多数不清楚,极少墓底可见点滴。以M127为例,方向10°,竖穴土坑,墓口距地表0.35米,长3.3米,宽2.4米;有生土二层台,台距地表1.1米,宽0.3—0.4米;墓底距地面深3.05米,长2.4米,宽1.2米。东侧二层台从北向南0.86米,有龛,龛宽0.44米,宽0.5米。

五里岗战国墓地全景(航拍)
M326为掏洞墓,是在墓坑西侧顺掏下洞葬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例。墓主人骨架多数为头向北,东西向的除M305头向西外,其余的均头向东,但因土质原因,骨架保存得不太好。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初步鉴定,291座人骨当中,女性与男性比例各约占50%,其中6—8岁的有15座,占总墓葬的5%;25—35岁占总墓葬的30%以上;35—45岁的占总墓葬的50%以上,其余的为45岁以上的人。
葬式以仰身屈肢葬为主,约占总墓葬人骨架的70%(包括背后曲的20%);直肢葬的约占30%。第一期发掘的200余座墓中,侧身屈肢葬8座,俯身屈肢葬4座,仰身屈肢葬20座。屈肢葬有不少人骨下肢屈得较重,为后背屈,近90度。
此批墓葬因形制较小,多数墓葬无随葬品,少数墓出土1件陶罐、陶碗或1件铜带钩、铁带钩。此次发掘共出土陶器100余件,铜带钩200余件,钱币9件及少量的玉器、铁器、石器等。
根据人骨鉴定的初步结论,男女性别各约占50%,年龄在35—45的占墓葬总量50%左右,间有部分儿童骨架,因此,此墓地应是战国时期的大型公共墓地。其中,M102人骨架后脑处有一铜镞,插入人骨架的后脑,身上下颌、颈部及左肘关节处分别放置有3枚铜镞,墓主人为男性,20—25岁,可能是战争阵亡者的墓葬。
根据出土的“垣”字圜钱、“公”字小型锐角布等钱币推测,墓地应是战国时期三晋中的魏国人的墓地。墓内出土陶器组合有鼎、合、壶和鼎、豆、壶等两种,根据墓地出土陶器组合及器物的形制等特点,相当于洛阳中州路中陶器组合的第六期至第七期,初步判断该墓地年代应是战国晚期。
墓地内除出土大量的陶器外,还出土了200余件铜、铁、玉带钩。带钩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别致,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其中部分带钩型制较大,纹饰精美,且镶嵌有绿松石,非常少见。另有一件猴子形状的铜带钩,造型逼真,为战国考古中仅见,弥足珍贵。

五里岗墓地M96,是一宋代墓葬,非战国时期墓葬

五里岗战国墓地M94全景

五里岗战国墓地M94随葬器物

五里岗战国墓地M440全景及出土猴形带钩位置

五里岗战国墓地M309:2罐

五里岗战国墓地M200:9鼎

五里岗战国墓地陶壶

五里岗战国墓地M200:11、M200:10陶壶

五里岗战国墓地陶器组合

五里岗战国墓地M399:1圜钱

五里岗战国墓地水晶环

五里岗战国墓地铜璜

五里岗战国墓地布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