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庄墓地
胡庄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关乡胡庄村的西北岗地上,东部为原胡庄中学部分院址,西邻三八小公路,北邻韩王陵。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胡庄墓地中心部分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1.2万多平方米,清理战国晚期韩国王陵1组2座、陵园1处,早于王陵的东周大中小型墓葬350座,车马坑1座,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填补了韩王陵考古的多项空白,被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7至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干渠内陵园南三环沟与门道部位被众多现代坟叠压,未能发掘。
2010年11月,现代坟搬迁后,我所随即对该部位和以南的墓葬密集区进行钻探发掘,至2011年1月15日发掘结束,共钻探1.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5,400余平方米。我们以胡庄村北通三八路的东西向生产土路为界,将发掘区分为胡庄中学和陵南两部分,共清理古墓葬192座,其中春秋中小型墓16座,战国中小型土坑和空心砖墓164座、殉马坑3座、方形坑1座,战国晚期韩王陵园的南二与南三环沟共长200余米,宋代小型土坑墓3座,时代不明洞室墓8座。初步统计出土青铜、铁、玉、玛瑙、石、骨、蚌、陶、瓷等各种质地随葬品240余件,再获系列重要考古发现。
在韩王陵的南侧发现了两道环沟。已揭露的三环沟较窄浅,最宽处残宽4米、深3米左右;二环沟最宽深,最宽处5米多、深5米左右,向中渐浅。三环的西南角是圆形近方角,而二环的西南角则向南弯成了一个直径近20米的大半圆形,再向东而去。沟内部分东西最宽15米、南北最长19.5米。这种结构十分奇特,半圆里十分可能配置有角楼设施。如此,密闭的三条环沟、吊桥、角楼、陵墓旁的建筑就构成了十分坚固的陵园防卫体系。

胡庄大墓封土

胡庄墓地发掘现场
发掘春秋墓葬共16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数为东西向,个别为南北向,墓口略大于墓底。葬具为长方形或工字形木质,均朽成灰痕。葬式均仰身直肢。分布呈小片状,应是小家族墓地。按照墓圹的大小和椁的有无分为中大型墓、中小型墓和小型墓,均被盗严重。中大型墓的长度在3.5米以上,均单棺单椁,随葬品只残留有青铜礼器碎片,并有少量的车马器、杂器。中小型墓的长度在3米左右,多数单棺,少量有单椁,随葬品主要为鼎、敦、盘、舟、匜、1组仿铜陶礼品器。中型墓随葬陶铜礼器放在棺椁之间边厢和头厢中。小型墓均为单棺,多数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多为鬲、盂、豆、罐陶器组合,多放在棺外一头,是典型的郑人墓葬。个别中大型春秋墓有腰坑,腰坑中放1条狗或1件陶鬲。而M65的角龛中放置2件陶罍,棺中放盘、舟、匜等陶器,M132的腰坑中竟然放鬲、盂、豆、罐1组陶器,这些现象在已发现的郑韩墓葬中极为罕见。
发掘战国土坑墓共138座,均为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相互间很少有打破现象,是典型的韩国邦墓区。墓口明显大于墓底,葬具与春秋墓相类,均配成灰痕。按墓口大小和椁室的有无分为中型墓、小型墓。中型墓的葬具多数为单棺单椁,棺椁紧靠,没有头厢和边厢。少数为单棺。棺椁形状以长方形占绝大多数,工字形占少数。有随葬品的多数放在墓壁上的壁龛中,个别放在棺外。随葬品主要是鼎、豆、壶或鼎、豆、壶、盘、匜、盖豆陶器组合,中大型墓葬随葬2组,中小型墓随葬1组。个别墓主身上葬有铜带钓、铜璜、玛瑙环、料珠、玉璧等小件器物。小型墓的葬具为单棺,以长方形居多,工字形为少,人骨保存较多,葬式仰身直肢或微屈肢,多数无随葬品,少数陪葬有少量陶器。
清理战国空心砖墓共26座,均为南北向,分布较分散,时代战国晚期,较土坑墓稍晚。用30块左右的长方形米格纹空心砖构成长方形的砖椁以取代木椁,砖椁内单棺和人骨保存极差,加之被盗严重,随葬品组合不明。
清理战国洞室墓8座,均为北向竖井墓道,洞室开在墓道北侧底部,南北向顺长。葬具残存有木棺和米格纹空心砖,随葬品残存极少,时代难定。但结合胡庄墓地中心处发现的同类墓和明清洞室墓方向不同的情况分析,这些洞室的时代当为战国晚期。
战国殉马坑4座,坑圹近梯形,残存很浅,有的耕土层下即见马骨,最深的残深也不足0.5米。每坑均葬2匹马,头西,多分开背向放置,有叠压现象,马骨保存很差,没有发现车马具。在每坑的南部不远处均发现有中型战国墓,推测它们当是这些较大战国墓的陪葬坑。
初步统计出土各类随葬品共计500余件,可分为陶器、玉器、铁器、铜器、骨器、蚌器、石器等。其中以陶器为大宗,有鼎、豆、壶、盘、舟、匜、鬲、盂、豆、罐、罍、釜、盖豆等100余件;青铜器主要有带钩、璜、车軎、铃、车饰、盖弓、镞等50余件;铁器有带钩、盆、铁锸等7件;玉器主要有环、璧、圭、柱、条等20件;石柱2件;玛瑙环2件;料珠1枚;骨器主要有棺饰、骨贝等28件,蚌贝1枚,蚌鱼37件。
胡庄墓地大发掘,确定了这是一处由夫妇2座大墓为核心的战国晚期后段韩国王陵。由环沟、中字形封土与建筑、陵旁建筑构成的陵园形态填补了韩陵发现空白。陵体建筑、陵内临时建筑、椁室建筑揭示了韩陵筑墓和埋葬的顺序,对研究韩国各类制度和手工业、建筑技术等意义重大。其中铜编铃和丰富的银器、错金银器,更为罕见。
春秋与战国早期郑墓排列有序,对研究郑国昭穆制度和埋葬制度意义重大,为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战国韩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新郑地区韩墓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其位置多变的壁龛是韩墓的新发现。较多战国空心砖墓的发掘,为厘清战国与西汉时期空心砖墓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郑国墓地、韩国墓地、韩王陵、战国道路的叠压打破,为研究郑韩乃至中原东周文化提供标尺性资料。
在西北发掘区的北端发现1条东西向的战国道路,宽7米左右,由路面和路边沟组成,路面上有多道车辙痕迹,是郑韩故城外围发现的首条大道,为研究韩都交通条件提供了罕见的新材料。

胡庄大墓墓圹航拍

胡庄墓地M1椁脊西顶

胡庄墓地M2西侧散水

胡庄墓地M2椁底西北角铜构件与鼎特写

胡庄墓地M2铜鼎肩沿上“王后”铭

胡庄墓地M2银扣箍上“王后”铭

胡庄墓地M2银扣箍上“太后”铭

胡庄墓地M2钮钟

胡庄墓地M2玉璋

胡庄墓地春秋M47铜器特写

胡庄墓地春秋M403器物

胡庄中学战国空心砖墓M62

胡庄中学战国M102

胡庄墓地战国M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