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2025年08月10日
望江南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1〕,舞雩风软纻罗轻〔2〕。酣咏乐升平〔3〕。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4〕;百舌无言桃李尽〔5〕,柘林深处鹁鸪鸣〔6〕。春色属芜菁〔7〕。
熙宁九年春作。
〔1〕蕉叶,杯形如蕉叶者。这种杯,是由战国时代的羽觞(船形杯)蜕化而来。杯可以飘浮在水面上,郊饮(野餐)时饮者沿水对岸散坐,利用水的流动来传杯送酒,所谓“流觞”。东晋时士大夫中最盛行这种游宴,宋人未必如此,不过作者这样写罢了。
〔2〕舞雩(yú鱼),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是春秋时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纻(zhù住)罗,一种麻织品。
〔3〕《论语·先进》记曾点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这种意境,当时最为孔子所赞许。因为曾点不像其他同门或高论治国,或侈言足民,或虚伪的谦㧑说办好国交。……曾点只委宛的谈出他这样的教化方式。苏轼的政治思想也正是这样的,所以这典故屡见于他的作品中,如《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诗中有“浴沂曾点暮方还”;《宿州次韵刘泾》诗中有“舞雩何日著春衣”;《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有“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在曾点来说,他一样也是谈治国之道,不过话说得委宛,着眼在政教。在苏轼来说,他不时引用这个典故,似乎很倾心于这种“潜移默化”的施政。对于当时变法来说,这是一种退撄的思想,消极的因素。
〔4〕谓处处听到布谷鸟叫。
〔5〕百舌,鸟名,学名鹨,俗称山麻雀,它善于模拟各种鸟鸣。百舌鸟是春天才歌唱的,当它无言——停止了歌唱时,桃李花也都开过了。
〔6〕鹁鸪,即布谷,也是鸣春的鸟。以上两句都点“催耕”。
〔7〕芜菁,又叫“蔓菁”,一种直根肥硕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