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25年08月10日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
熙宁九年中秋夜作。这首词是九百年来人民所最喜欢的歌词之一。据宋·蔡絛《铁围山丛谈》:作者原是写给当时名歌手袁絢唱的。
〔1〕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此师其意。又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此用其语。
〔2〕唐人小说《周秦行纪》中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3〕两句想像之词。“高”既不可上,“寒”又不胜,故下急作一转语:“何似在人间”(还不如在人间吧)!相传神宗读到这两句,以为“苏轼终是爱君”(以为“高处不胜寒”是指他说的)。胜,这里读shēng(升)。
〔4〕婵娟,美好的姿态。孟郊《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作者《江城子》词中亦有“今夜里,月婵娟”之句。按,作者对于这一中秋夜的情境,这一首《水调歌头》的词意,两年后在徐州写《中秋月》诗寄他的弟弟苏辙还反覆提起:“……赵子寄书来,水调有馀声。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