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欧阳文忠公〔1〕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颍师琴诗〔2〕。公曰:“此诗固奇丽,然...
昵昵〔6〕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7〕。忽变轩昂〔8〕勇士,一鼓填然作气〔9〕,千里不留行〔10〕。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11〕。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12〕。跻攀〔13〕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14〕。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15〕,起坐不能平。推手〔16〕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春作。时作者在京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此词是韩诗的改写。
〔1〕“文忠”是欧阳脩死后的諡号。他是北宋时代“载道”文学运动的领袖,是苏轼的前辈,而且是苏轼的座师。
〔2〕退之,韩愈的字。韩愈《听颍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予有两耳,未省听丝簧。自闻颍师琴,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颍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颍,各本均作“颖”,今从韩集改作“颍”。
〔3〕作者诗话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昵昵儿女语,……此退之听颍师琴诗也。欧阳公尝问仆:琴诗何者最佳?余以此答之。公曰:此诗固奇丽,然自是听琵琶诗,非琴诗。”在熙宁五、六年间,作者曾作《听贤师琴》一诗,想寄给欧阳脩,而脩已死。作者尝引以为憾。
〔4〕章质夫,名楶(jié节),时为吏部郎中。
〔5〕唐、宋诗多不能入乐,这里说使就声律,是把原作改写为词,使其能符合当时琵琶谱中的本调。
〔6〕昵(nì逆)昵,亲近貌。
〔7〕以上四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小弦切切如私语”同样的描写。
〔8〕轩昂,高扬的样子,《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卓(董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这里用以形容声音的高扬。韩愈另有《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开缄忽覩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那轩昂又是形容书法、诗句的挺拔。
〔9〕填,这里是象声字——形容鼓声,有时也写作阗。《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作者《初发嘉州》:“朝发鼓阗阗”。《左传》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11〕青冥,青天。以上两句,写弦声第三段变化,似李颀《听董大弹胡笳》中的“万里浮云阴且晴”,亦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12〕韩愈原句“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李宪乔云:“写声至矣!亦可见琴德之高。”这里说独不鸣,亦有意在言外。
〔13〕跻,登高;攀,扳援而上。
〔14〕寻,度量名,古以八尺为寻。百寻,形容其高。以上均形容弦声的变化,指法的神妙:忽泛、忽约、忽涩、忽滑。《许彦周诗话》:“善琴者此数声最难工。”
〔15〕东方朔《七谏》:“冰炭不可以相并兮”,这里意谓冰炭同怀,用郭象《庄子注》:“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脏矣!”
〔16〕《庄子·让王》:“孔子推琴喟然而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