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学会用另外一些人的眼光来看自己

让人学会用另外一些人的眼光来看自己

遵守社会和集体已确立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教育最迫切的课题之一。和谐的教育是指把纪律教育和对集体、对社会、对自己(即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的教育同时开展起来。

在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地区的一个村庄里,几年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健壮的青年男子坐在池塘边钓鱼。附近有一个男孩在游泳,这个孩子突然往下沉了,他大声呼救,喊叫,哭泣。那个成年人看到了这一切,可他却无动于衷,完全是铁石心肠。从此大家再也不理睬这个人了,看见他就绕道而行,儿子和妻子也抛弃了他。这个人尝到了集体的谴责和孤独的滋味。他感到痛苦,但从他自己身上找不到回到人们中间去的力量——他自杀了。

我们可以看出,对集体负责是与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融合成一体的。在对集体不负责任的地方,人就听不到自己良知的召唤。一个人意识到对自己的责任感,他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并体会到集体向他提出的规章和准则。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找出评定教育和自我教育成果的标准是不容易的。这方面的标准首先是,学校造就的是什么样的公民,他们的政治觉悟水平如何,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行为确立了什么东西,他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人们的公民政治觉悟的一个方面的表现,是他对自己良心的责任感。这一点同时也是有无教养的标准之一。如果您能做到使儿童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感到羞愧,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而自己对自己感到羞愧,如果儿童渴望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人,如果什么比较好、什么比较坏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他的意识中,而且成为他个人的信念,这就意味着您看到了自己教育工作的成果。

为了使理智能有一个像敏感的良心那样灵活而又严厉的捍卫者,还需要些什么呢?怎样才能真正达到下列要求:要使儿童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会脸红,要把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人的志向成为他最强烈的愿望之一,而这些愿望能鼓舞人上进,使人变得高尚,使集体中的相互关系富有生气。需要作出善良的、高尚的行动,但儿童不应当把这样的行动想像和看做是建立了功劳或者是可以取得某种特殊的幸福和欢乐的权利。儿童所处的环境应该把在为争取人类从社会压迫和精神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斗争中所创造和获得的道德财富具体化。环境这个概念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包含着受教育者本人创造、更新和完善的东西。道德财富具体化的意思是:学生跨出的每一步、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用来满足他需求的全部行动,都在别人身上得到反映——他给别人带来好处,减轻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丰满而有意义。

要使学生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道德上得到充实,初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很复杂。这是一项经常不断的、耐心细致的工作。假如这项工作中断一星期,一个最有组织的集体也会变成一群受本能支配的人。

这项有意义的复杂工作的实质,就在于学生经常不断地在创造物质、财富、珍品、环境、关系和各种依存关系,其目的是给人们带来欢乐,给人们带来好处,给人们带来美,给人们带来幸福,然后才是自己得到欢乐,自己得益,自己美,自己幸福。如果一个人不亲身去做好事,那么在他的意识中就不能积累起,也不能确立起善的观念。生活千百次地向我们证明,训练儿童过渡到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工作,没有劳动是不行的,但这应当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要使心灵最细微的活动具体化。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书的第一部分大量论述美角、花、葡萄树、果树和供人游憩的花园的原因。我努力使每个人在为别人创造欢乐、福利、美、幸福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创造这一切的时候,都能深刻体验到创造者个人的欢乐感,并把这种感觉上升为灵感。劳动中和集体成员相互关系中所表现的高尚风格和道德美的具体化,是我们称做公民性的这棵大树的最重要的根基之一。务必使这个根深深地植到童年期去,这是十分重要的。

当一件不属于儿童本人的东西变成他所珍惜的东西,而且比属于他本人的东西还要珍贵无数倍的时候,儿童身上就产生了灵感。如果到少年期再开始培养这种心灵的复杂活动,那是永远也培养不起来的。我认为我的学生已经做好了跨越那条童年期和少年期之间的分界线的准备,之所以说做好了准备,那是因为,当那些为了人们的欢乐和安宁而创造的物质、珍品、财富受到某种威胁或遭到某人破坏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多次感到痛苦、忧虑和激动。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漠不关心,他在少年期就不会体验到这最初的感情。

忧虑,激动,关心人们和社会的福利、幸福、美、欢乐——这些感情越深入儿童的心灵,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所流露的敏锐的感情就越加显得细腻。于是,道德教养的第一个源泉和第二个源泉就融合在一起了。如果一个人感觉不到在他周围和他本人身上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坏的,如果他不是竭力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人,那么他就会对教师、父亲和有益的书籍中最正确、最富有情感表达力的教诲和劝告置若罔闻。情感上的自我评定是适宜于道德教育的种子健壮地萌芽的土壤,如果没有那些受人尊敬和有先见之明的人们的教导,就不可能进行道德教育。

如果使人类关系中的道德财富具体化,并通过这种具体化使学校生活得到充实,儿童就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他就能对自己所见到和听到的东西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道德教导对他来说就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与他切身有关的真理。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因为在他的感觉、想像中都意识到,别人会怎样看待他的不道德行为(或者即使是不道德的打算和想法)。他可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扪心自问,但是他不能与人的世界隔绝——不能与集体和社会隔绝。他根本不去考虑,是不是有人看见他在帮助一位老大娘或者在保护一个小姑娘不受别人欺负,而是他在本性上感到不能不这样做,这已经成为他深刻的个人需要,就像为了使人们欢乐而去关心培植“玫瑰园”一样,也像惦记他那些学龄前小朋友独特的儿童小花园——葡萄园一样,都成了他深刻的个人需要。

使人们关系中的道德财富具体化对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替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少年期的本性中就隐伏着某种困难、复杂性和矛盾。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少年时期是通向道德成熟期道路上一个新的、特殊的阶梯。当一个人快要到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分界线的时候,他应该像照镜子一样,在他亲手创造出来的珍品中照见他自己,因为这些珍品中有着他个人的一份心血——对人们的爱、劳动的灵感。让心血化成一棵果树或者一个小的葡萄园,一丛玫瑰或一束丁香——儿童是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世界的。归根结底,重要的是使小孩子就有自豪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这个希望也就是公民良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