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环境的共同特征
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
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这种活动似乎是自发的,并不是由任何意向引起的;这是过去已经获得的道德财富在起作用。那种不是预先规定和准备好的,而是在当时情况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同时也是一定的情感—道德素养的表现,是人类崇高激情的进一步深化。
母亲决定把托利亚送往舅舅那里去住。他和集体依依惜别,心情沉重,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隐藏着一种希望:也许,在另外一种环境中,他的生活会变得轻松一些。集体感觉到托利亚的这种心情。大家都在发愁:离别的心情是沉重的。在动身前的几天,同学们都给他送来了礼物,买了纪念册,而且每个人都在指定的一页上画点东西,写几句话。动身的那天我们讲定,派5个人(3个男同学、2个女同学)到离学校两公里的火车站去送行。火车在第三节课的时候开。但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情况已经摆明了:男女同学都没有心思上课了。我明白了,他们全都想去送托利亚。只有一件事使我担心:难道他们没有决心提出不上课的请求吗?同学们都走了,派了一个代表来说:“难道在今天这样的日子,可以放得下托利亚同学吗?我们放学以后再补课。”对我来说,这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孩子们所做的,正是高尚的感情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好就好在他们没有通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来考验这种感情:“怎么办?可以这样做吗?会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后果?”
通过类似这样一些行动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人确信自己身上的高尚情操。内心世界的鲜明情感表现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纯洁:一个人对别人的义务感加强了,心灵更加敏感。集体的态度在托利亚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实现了情感影响和道德影响的统一,那么,儿童和少年的心灵活动的能力以及把自己的心灵献给人们的能力就更为加强。这种无私的能力使生活充满光辉和喜悦。儿童和少年需要以极其细腻的方式把自己的心灵献给人们,献给活生生的人和事,献给能体现我们现实美的一切东西,而没有这种需求,他们要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想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亲近”。大家都知道儿童具有亲近的精神需求——献出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崇高精神和欣欣向荣。对儿童说来,洋娃娃是活的,他赋予洋娃娃智慧、感情和性格。这种精神需求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给予那个小生命的第一个具有人性的东西,这个小生命来到世界上并努力想成为一个人。这种崇高的互相亲近、充满激情和献出自己心灵的人的需求给教师指明了道路,教师在培养情感上的敏感性和对道德真理、道德观念、道德原则的感染力的时候必须走这条道路。儿童的心应当分给某个人或某样东西。如果孩子不把自己一部分心思放在洋娃娃、小马、绒布小熊、小鸟、柔弱的花朵、小树和心爱的书本上,那么,他们就不能理解人的友谊、信任、忠诚和眷恋这些深刻的感情。
我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是,在献出心灵这一点上,童年期和少年期之间不应该有什么界限,务必使童年期所获得的心灵财富不致因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殆尽。造成少年教育困难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道德财富丧失了,而童年时期的情感—美感领域往往比较狭小而又贫乏。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儿童们和少年们做的许多事情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而仅在意识表面上爬行(例如,有时甚至连帮助残废者和病人也变成轮流值班的“措施”,并逐渐成为用打分数来评定好坏的“课程”……很难找到比这种做法更扭曲儿童心灵的事情了)。
我很重视让少年们在友谊和美的领域里有着丰富的情感生活;使每个少年都有一种对他说来是无限珍贵和无比亲切的东西;要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期的精神生活,并在整个少年时期在情感领域中一直保存着这些人和物的迷人的吸引力。
无论在儿童期,或是在少年期,实际上都是通过劳动使人们对事物和动植物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每个孩子种了几棵树,而是他种的树(即使是一棵小树)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充满崇高精神的劳动把儿童期的情感素养和少年期的情感素养连接起来。儿童时期建立的“美丽之角”作为最喜爱的地方永远留在我的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中。在和朋友、教师离别了许多年以后,他们都已经变成成年人,各方面成熟的人,但仍然十分想要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
在培养年轻的心灵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的过程中,情感记忆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努力用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来丰富儿童和少年的情感世界,以便使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情感态度不是一闪而过,而是把自己的痕迹留在心灵中,激发起纯洁的想法和动机。
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统一在于发展和丰富情感记忆。在我们学生的童年时代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些动人的美景:池塘边的垂柳、柞木林中寂静的暮色、沟壑中古老的甜樱桃树、丁香花园等。这些美景在孩子心中激起赞赏的感情。他们眼睛睁得大大地观看世界,体验享受美的幸福。与自然景色有关的对童年的回忆更增强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和感染力。少年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因为在童年期他们就发现了它,因而大自然的美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情感记忆之中。
音乐是丰富情感记忆的源泉。我力图使儿童对音乐旋律的知觉同纯洁、高尚、崇高的情感及动机(这一点尤其重要)联系起来。当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听柴可夫斯基、格里格、贝多芬、巴赫的作品时,他们在自己的想像中形成了善良和邪恶的斗争场面;他们全心全意地站在善良、美好和公正一边。正是在这个时候孩子们产生一种做好事的愿望。音乐这一使人高尚的力量到了少年时期继续发生作用。有时我们举行音乐晚会和晨会,主要是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