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变为信念
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道德信念。我们的任务,是要使每个少年都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世界观、战士的信念、诚实者的心灵、创造者的双手、人才的美质。我们努力使每个少年都把共产主义思想看做是神圣的、不可违背的思想。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使这种思想变成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无法挣脱的枷锁。”[9]这是培养人的心灵方面最细致、最复杂的一部分工作。我们不要害怕神圣的和不可违背的这样一些字眼。在谈到新人的道德面貌时,这些字眼的意思是十分明确而又具体的,它们就是人们作为个人的名誉和尊严来珍视的东西,也是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肯抛弃的东西。
怎样才能使经过反复多次的理解、领会、思考、深思熟虑和饱经风霜才获得的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人们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人们血肉相连,使人们永远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呢?阿·维·卢那察尔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候各种思想的影响会一时一时地控制一个人,这个人就属于容易改变信仰、可塑性很强的类型;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这些影响也会合起来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发生作用,这种人就成为折衷主义者”。这种心灵上的脆弱性,实质上就是心灵空虚,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我们把这一点看做是培养思想坚定和道德完善的基础。要使思想变为信念,首先要了解少年的心灵,要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如果我需要在课堂上阐明一种深刻的思想,那么我在备课时就迫切地感到,必须在思想上非常明确,我在同谁讲话。
假如我不知道,在课堂上我面对的是谁,不知道柯利亚和季娜、托利亚和瓦里娅在想些什么,那我就好像是在给抽象的人上课。在思考我在课堂上阐明的某些观念时,我考虑到的首先是我的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应该用生动的话语来阐明这些观念,并且以活生生的心灵和思想的颤动来充实自己话语的力量。
要把政治思想同孩子的个性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个人精神上的振奋,并通过教育者的想法和意图来体现政治思想,——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一种巨大的、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影响,这种影响(只能是这种影响,而不可能是什么别的东西)能够显示知识的强大力量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强信念。思想只能存在于信念之中,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因而用思想去影响一个学生的心灵,也就是去影响这个人。
教育是从认识真理开始的。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让每个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并使之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精神活动才能完成,没有这样的活动,就不可能有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可能有生气勃勃的人的个性。
精神生活——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能把它想得过于简单:不能以为一个少年用自己的双手做了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和社会所需要的事,他的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我们所要求的感情和志向。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头10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使我永生难忘。5个六年级的男学生提一桶水,去给一个老奶奶的白菜地浇水(有时候,少年会形成一种不好的信念:他认为“负责照料”白菜就等于“负责照料”人)。在路上他们遇见了一位老大爷。他们对这位老大爷很了解——老人视力不好,走路时要用拐杖在前面探路。孩子们想开个玩笑:他们把水倒在老大爷要经过的路上,然后就躲到灌木丛后面去了。老大爷无意中走进了水洼,引得少年们哈哈大笑。笑够之后,他们再回到井边,把水桶打满水,去替老奶奶浇白菜。少年们原本是去做好事的,而且似乎也确实做了好事。但是,如果这样的好事不是受高尚的动机所支配,它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一个人把做好事与读熟功课、完成作业同样对待,如果他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凭着良心去做好事,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观念不健全的人。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就像这些六年级学生一样,不管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是一种偶然现象。这样的少年从家里出来,走到街上,他们会做些什么呢?他们会表现出高尚的行为,还是会因为违反公共生活的准则或者因为犯罪而被民警局扣押起来,这就很难预料。
精神活动——这是个人为了把我们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观点、信念和理想变成个人的财富,变成一个人内心的精神财富所作出的积极努力。精神活动——这并不是什么脱离了日常工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受到崇高目标鼓舞的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精神活动——这是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这些社会关系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爱好和志向以及他的愿望中。我再重复一下:表现在他的愿望中。当一个人的心灵中产生并确立起崇高的愿望时,这种愿望就对人的举止行为起促进作用,并产生激情和行动,通过这些行动人的品质就确立起来,于是又产生新的愿望,——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这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把这一复杂过程称之为个人的思想生活。要使思想变为神圣的、不可违背的信念,并不是要把它们死死记住,而是要让它们表现在生动活泼的想法和感情中,表现在创造性的活动和具体的行动中。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一个少年在接受某些思想的时候,不对照自己,不把自己的举止行为看做是这些思想的生动体现,那就会造成心灵空虚,造成行为好坏的偶然性。要求少年中有更多的受崇高愿望激励的崇高行为,有更多的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是少年教育中的一条重要法则。
怎样培育少年的心灵,怎样才能使父母亲不为自己的孩子担惊受怕:孩子到外面去是不是会遇上一伙坏孩子而遭到不幸呢?……怎样才能在少年的心灵中培植起对于做坏事的免疫力,使他们在生活道路上遇到坏人坏事时,不是受到毒害,而是在精神上受到锻炼呢?怎样做到在对孩子讲解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实质的时候,在向他们传授知识的时候,也能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呢?
在准备文学课和历史课的时候,在准备有关人和人性的教育讲座的时候,我总是对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要求少年们对照自己,用共产主义思想这一道德品质的最高尺度来衡量自己。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努力在少年的心灵中激发起他们对于道德美的赞颂,对于崇高的道德表现的钦佩,对于苏维埃祖国的敌人的憎恨。最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恶行的恨,能培养起一个人对善行的爱。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这并不是抽象的真理和死板的原则,而是生气勃勃有血有肉的东西,是人们炽热的心脏的搏动,是一个人为了造福人类而活着的幸福,这里有他的欢乐和痛苦,他的成功和失败。如果少年们在你的话中感觉不到激情和志向、斗争和胜利的生动体现,那么你就不可能同他们促膝谈心,你的话也就不可能触及他们的心灵。我总是努力给少年们描绘出活生生的人的鲜明形象,这样的形象成了人类道德美的永久体现。我要让这个形象照亮少年的心,深入它的思想深处,使少年的心更快地跳动,也使少年在表现出忠于共产主义信念的同时,能体会到个人作为一个公民的自豪。
不一定要对少年们讲这样的话:你们也应当成为这样坚定不屈、英勇顽强、道德完美的人。要让少年们忘掉现在是在上课或者是在听教育讲座;不要使他们想到,教师是来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因为少年们不爱听训话,他们总是非常警惕地并且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比较:英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活动的,而你们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常常在托利亚的眼睛中发现这种警惕的刺人的目光。每次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使这个少年忘记教师是来对他进行教育的。我焦虑不安地期待着,希望那种警惕的、表示不信任的刺人的目光会从这个不简单的孩子(是一个多么不简单的孩子啊!)的眼睛中消失。当道德美占据了他年轻的心灵,使他认清了自己,并能用一个真正的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时候,他的这种刺人的目光也就消失了。大概,正是在我忘记他是一个学生,在我不仅仅是向他传授知识,而且以自己的激动心情去感染他的时候,他也就忘记我是他的教师了。我逐渐成为托利亚的知心朋友,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观念世界中。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产生并确立起一种对于创造力的坚强的信心。如果学生和教师能感觉到彼此是志同道合的人,如果在打开观念世界的同时,他们都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都能选定自己的防御工事,并在防御工事里选定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时刻,就能进行我前面说过的那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就能进行真正的自我教育,就能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去和思想上的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而这样的敌人在每个学生的生活中都是会遇到的。
追求道德美,渴望作出伟大的、英勇的行为,这是少年心灵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赞赏道德美的感情使托利亚受到了鼓舞,他想:“那么我呢?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但愿这个少年像对待最宝贵的东西那样珍惜这种想法,但愿道德美的火炬在他眼前永不熄灭,因为一个人看到了道德美,就像给他思想的风帆吹来了一阵清风。不要急于寻找在少年的举止行为和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的举止行为之间可供比较对照的东西。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与预期的完全相反的效果。谢尔盖·拉佐和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生活在与托利亚、柯利亚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现在的少年需要探索他们自己进行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途径。假如我试图在托利亚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某种理想人物表现顽强精神所必须的那种品质,那么托利亚马上就会紧张起来,他的思想深处就会出现警惕和表示不信任的感情。他把英雄人物的斗争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比较,就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不是过去那个时代了。
我不敢作这样的比较,完全不是因为我想使少年们脱离现实生活,叫他们去想入非非。不是的,我担心的是这种比较很不自然,没有说服力。我主要考虑的是要让那崇高、勇敢的精神和对道德理想的信念,能和少年对自己的信心融合在一起,并使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少年的生活中,体现在他与人们的相互关系中。
在揭示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的伟大意义的同时,我真像怕火一样地害怕少年们会在我讲话的字里行间找到这样一些带有责备味道的话:真正的人是这样做的,而你们完全不是这样……甚至有这种暗示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会因此而使精神活动中止,而没有精神活动就不可能培养起理想,少年的内心就会对自己的力量缺乏信心,造成一种可怕的心灵上的虚弱——感到自己毫无用处,感到在自我教育方面所作的努力徒劳无益,感到理想高不可攀。但是少年人不会容忍那种认为自己毫无用处的想法。他要表示抗议——出自内心、用自己心灵的全部力量来表示抗议:他不再相信你对他讲的话,从而使一切崇高的、理想的东西失去它们的光辉。这样一来就往往使有的人变得厚颜无耻。但如果失去了自尊心,就不可能有任何精神财富。因此,理想生活中的光辉形象、一切美好的东西和表现崇高的道德行为的光辉形象,不应当把少年照得头昏目眩,而应当照亮他前进的道路,照清楚他自己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和丑恶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做的,我们应当为年轻的心灵照亮通向理想的道路,而不是用双手在他的心中乱翻腾,更不要把它“倒腾”出来。
一切美好的东西自然地会对一个人的心灵产生好的影响,这一点不用多解释。我们欣赏一朵玫瑰花,是把它作为完整的花朵来欣赏的,假如我们从花朵上撕下几片花瓣来研究一下,它美在哪里,那么美就会受到破坏。对于那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就不需要对少年进行解释。就让他自己去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他生活在那个他所崇拜的英雄当时生活和斗争的环境中,会怎样表现自己。
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事实和现象中形成思想,这种思想才会变成信念。我常常努力使班级处于争论的状态。这是反映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方面。只有当少年们由于对事实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和分析,仿佛摆脱了事实、发现了问题的时候,才能形成争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少年怀着很大的兴趣去研究矛盾,并确定自己的看法。这样,他就不是一个不偏不倚的“知识的吸收者”,而是一个战士。我认为我的教育任务就在于,要从分析事情的焦点来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就能形成研究问题的局面。研究问题能丰富情感思维:少年对于事情的内在联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会分辨不清。他们会把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件放到现在来领会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或者是思想上的敌人。
懂得少年的志趣,善于调整好他发自心灵的乐声——这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艺术。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心去感觉另一个人的心脏的跳动,那么你是能够掌握这门教育艺术的。不要以为你在讲课的时候或者在教育讲座中塑造了道德完美的形象,你就控制了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就能促使他们思考自己的命运,看到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就能在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你所要求的精神境界。不能抱这样的希望,因为这仅仅是对一个人形成思想信念所必须进行的多方面的教育工作的一个开端。这犹如你供给学生精神上的弹药,它暂时还仅仅是弹药,但已经很有威力了,它的力量决定少年以后的精神活动。能否把思想变为信念,这取决于这种精神上的弹药是否有威力,它的能量有多大,同时也取决于少年将做些什么,他的感情向哪个方向发展。
不要忘记,少年并不总是生活在集体中,而你这个教师也并不总是和他在一起的。他常常独自一个人活动。要使少年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能产生这样一种愿望:要思考一下,幻想一下,并在自己的想像中描绘一下表现美好思想和英勇行为的壮丽情景;要设想一下,在为争取使善行获胜而进行的复杂斗争中,自己会怎样表现,这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少年不去进行这样的思考,他就不可能有个性,他的心里就不可能产生一种崇高的、攀登道德理想境界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什么自我欣赏,也不是什么脱离集体的自私行为。这是个人精神活动的一个过程,是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也是确定自己信念的一个过程。我总是注意给每个少年提供进行个人精神活动的有威力的“弹药”,也就是说,使他们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用最高的标准——共产主义原则标准去衡量自己。我很高兴听到沃洛佳的母亲对我讲,这个14岁的少年经常沉思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读书,好像有什么东西使他情绪激动。我劝他的母亲说:“不要破坏他的这种情绪,不要去对你儿子说:‘去找同学解解闷吧!’这是他在进行自我教育,是学校里获得的精神上的弹药在起作用。”
必须再提醒大家一下,不要误解我这里说的“个人的精神活动”这个现象。这并不是什么脱离现实生活的幻想,也不是什么漫无边际的想入非非。这首先是这样一些考虑:一个人的志趣应当放在什么地方,他要关心些什么,他所感到不安的又是什么。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思考与设想:已经做到了哪一些,还需要去做哪一些。如果在集体中缺乏生气勃勃、思想丰富的生活和劳动,缺乏高尚的道德关系,那么也就不可能进行有助于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具有丰富内容的个人精神活动。
要使教师在学生心灵中所点燃的火花,即使在学生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致熄灭,这是在教育少年的工作中最为细致的一种技巧。我总是努力使少年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有关杰出人物的生活和斗争的书籍,因为在这样的人物身上,体现了道德的威力和道德的美。我认为,阅读一本好书,一本激动人心的书,并且反复地阅读它,这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最丰富的内容。
集体是一种教育的力量,而劳动则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力量——这都是教育工作的起码真理,但如果没有个人内心的精神生活来促使理想的形成,那就会始终停留在对这个起码真理的理解上。道德理想——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同时又是埋藏在个人心灵深处的东西:这是政治、道德和审美的原则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信念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是一种不劳而获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积极的活动,信念才能起作用,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变得更加坚定。一个人只有确认了一定的原则,并愿意为实现这些原则而斗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这些原则,他才能对某些东西产生信念。这里还需要回过来谈一谈精神斗争这个问题。每个少年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来证实和捍卫一些东西,并且在证实真理的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也得到磨炼。这就是精神斗争。使一个人的活动中贯穿认识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精神——提高一个人的声望和荣誉的意义就在于此。在少年时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就不可能做到自我肯定。我认为,帮助每一个少年明确自己进行精神斗争的领域,这是对他们进行个别工作的一个内容。劳动就是进行精神斗争最常见的一个领域。
假如每个少年都不去经受自我教育的锻炼,那就谈不上个人精神面貌的确立。只有在劳动中发挥思想的作用,一个人才会对劳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是,精神斗争并不仅仅表现在劳动中。少年们还经常组织自己的“少年思想家”晚会。在这样的晚会上,少年们对真理进行热烈的争论,他们怀着崇高的愿望去了解、确认和揭示真理,去肯定某种神圣的、不可违背的东西。假如没有在崇高的思想鼓舞下而进行的劳动,那么,“少年思想家”的争论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生活的幻想。假如一个人参加了劳动并克服了许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集中全部精力和体力),从而确立起自己的信念,那么对他来说,思想领域也是他进行尖锐斗争和自我肯定的一个方面。只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为劳动和创造的胜利而斗争的人,才会珍惜自己的思想和信念。
“少年思想家”晚会是由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举办的。少先队组织首先是一个进行政治教育的组织。12~14岁的少年已经可以理解观念世界和思想领域的问题。少先队的课余活动不能局限于远足、游览、进行铁木儿队活动[10]和搜集废铜烂铁。年长的少先队员的劳动,应当同思想、观念、政治教育以及掌握科学知识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少年思想家”晚会在我们学校开始举办以来,在充满生气的集体精神生活的气氛中,一种积极、好学的思想在晚会上一直显得非常活跃。我们和共青团委员会一起去仔细了解,少年们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然后就定出下次争论的题目。我们做这些工作当然是不让少年们知道的。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师,我们也参与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点燃他们的求知欲,参加他们的争论,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感到有一种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疑问和意见的强烈愿望。
“少年思想家”所进行的争论,有一次是专门谈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当做”。这实质上就是围绕人和社会、义务和自由、个人和集体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展开争论,对这个问题,青少年一直是十分关切的。少年们用各种方法来解释这个问题,他们急切地希望证明自己说的意见有道理,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意见在热烈的争论中被驳倒,真理就成为少年们自己的宝贵真理了。我们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地参加到争论中去。在这种场合,大家就不会注意到我们是教师,而我们的少年朋友们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们的某个论点被证明是正确的,主要并不是凭借教师的威信,而是由于我们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在少年们忘记我们是教师的情况下,我们教师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
自从举办第一次“少年思想家”晚会起,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对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已经深入到少年的精神生活。经验证明:如果我们想找到通向少年心灵的道路,如果我们想使他对我们说心里话,那就应当通过他所关心的有关真理的争论去吸引他。少年在参加看起来与他本人无关的问题的争论时,最容易敞开地对你讲述有关他自己的一些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少年思想家”专门讨论关于善与恶的两次晚会。米沙和托利亚激动地谈论着关于人的心灵中通常所表现的善和恶的问题,但他们的话里流露出有关他们本人的一些联想,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疑问:是不是善总能战胜恶呢?假如你亲眼看到的竟是恶获得胜利,那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在我们的长辈中间有些人不愿意参与生活中某些尖锐的、有时是令人不快的复杂事情呢?起先他们只是转弯抹角地谈这些问题,到后来,他们就直言不讳地讲述了许多使我们感到惊讶和不安的事情。卡佳、瓦里娅、拉丽萨和季娜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她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为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幸福。实际上,这几个女孩讲述的是关于自己家庭的幸福,关于她们的父母之间在平时相处中所表现的情谊和互助精神。如果少年能从日常生活中认识某个真理,这个真理就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因而也就更有说服力。米沙、托利亚以及其他少年怀着探求真与善的目的,激动地倾听同学们的发言。一个真理就在我们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我们教师参加争论的时候,常常是连一句话都不涉及到我们本人,而实际上谈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正因为这样,教师的话就显得非常亲切诚恳而且充满感情。
“少年思想家”晚会向我们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只有当少年不仅是为了直言不讳地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是为了对同学的错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进行交锋”,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他们个人才能掌握道德真理。这时候,少年们就会由于掌握了真理而感到极大的喜悦。
不应当把学校看成是能人为地产生思想免疫力的环境。少年们的周围蓬勃地发展着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生活:他们经常处于各种思想影响的十字路口。不要把少年与外面的思想影响隔绝开来,要让他们去接触这些思想,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独立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情况。为了使知识“变为”信念,形象地说,就需要把少年带到湍急的河流中去,教会他游泳,并和他一起激流勇进。当他登上坚实的河岸时,这个少年公民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列宁教导说,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什么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经过你们深思熟虑的东西。”15人的思想通向真理的道路永远不会是平坦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所提出的一些尖锐的问题,对于一些争论性的或者错误的意见,我们从不回避。相反,少年们能真心诚意地来找我们谈自己的想法,我们是很高兴的。在真理同错误的观点和见解进行辩证的斗争过程中,错误就得到了纠正。
在“少年思想家”晚会上,我们的少年们专门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祖国可以没有你,而你失去祖国就失去了一切”;“怎样使自己确立起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真理只有为人们所掌握,才能算做真理”(歌德);“真理定能获胜,但应当坚决地对它加以扶持”(尤里乌斯·伏契克);“我们从社会得到了什么,我们给予社会的又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才能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作为一个现代人,是否需要了解遥远的过去”;“你遇见了遥远星球上一个有理性的生物……地球上的哪些情况你会很乐意地告诉他,而哪些情况暂时还得守口如瓶”;“人类应以什么为骄傲,什么是人类的不幸和耻辱”;“个人和全人类怎样才能在自己身后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美名”;“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同时又为他人创造幸福”;“怎样培养自己的勇敢精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少年思想家”晚会成了把我们学生的周围世界,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同道德思想和知识联结起来的桥梁。由于每个少年都在进行思考和探索,而且把自己的想法都敞开了,我们就能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必要知识的掌握变成饶有兴味、引人入胜的事情。在“少年思想家”晚会和课堂教学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课堂上点燃了少年们求知的火花,引起他们想知道一切的愿望;而关于真理的争论却使他们得以深信,知识世界是一个多么广大、多么辽阔的天地。
我还想简单地谈一谈在道德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对社会主义祖国、对共产主义思想、对劳动人民的理想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我们力求使每个少年都能树立起这样一种个人对于祖国的态度:强烈地希望维护她的尊严、伟大、光荣、声誉和强盛。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能认识到祖国的意义,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感激、兴奋和关切的感情,关心她的现在和将来,和她的敌人作不调和的斗争并准备为她献出生命(只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祖国,才能有正直、高尚而自由的生活),那么在少年时期,他就能认识自己,树立起自尊感。
多年的学校教育经验使我们深信: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和效果,取决于个人对祖国的意义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是否能用爱国主义者的眼光清楚地认识世界和自己本人,要把少年培养成一个准备为苏维埃祖国的独立而献出生命的爱国主义者,这就意味着必须用高尚的情操来丰富少年的日常生活,使少年所认识的一切和他所做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和少年学生一起,继续在祖国的地图上旅行,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一书中,我谈了进行这种活动的情况。孩子们在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的每一次新的“旅行”中,仿佛脱离了具体的事实和形象而陷入了沉思。他们感到,对于一个人来说,祖国是最珍贵、最神圣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祖国,也就失去了个人的一切。少年们把苏维埃祖国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她那辽阔的疆土和丰富的宝藏、她那光辉灿烂的过去和英勇奋斗的今天、她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建设。
我为每一次地图上的“旅行”准备了谈话内容,谈话的线索从祖国的历史一直延伸到当代的现实。我非常注意让少年们对空间和时间有明确的概念,因为这是树立祖国意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而且也能使少年们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进行一次谈话的时候,我对几百年中在广大的地域上所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概括,同时对学生们揭示爱国主义精神的某一个方面,例如,毫不妥协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准备为自由和独立而献出生命。
对一个处于少年时期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他在想像中所看到的不是一个非常狭隘的世界,不是只限于家庭这个范围。一个少年所看到的东西愈多、愈深远,激起他去认识日常生活中不能直接遇到的那些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事情的思想与感情愈丰富,那么,他用公民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村庄、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同学、亲友以及自己本身,就能观察得愈透彻、愈仔细、愈敏感。如果发生在帕米尔高原山脚下某个地方的事能使一个少年感到激动不安,那么他对自己家乡所发生的事一定也会十分关切。
我满怀喜悦地确信,由于受到祖国这一庄严而又崇高的观念的鼓舞,我的学生们对于他们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非常注意,他们看到了以前所没有看到的情况,因为他们是以一个爱国主义者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这里表现出来的不是一般的同情,而是一个公民的忧虑和不安。有一天,我们在树林里进行了一次假想的长途“旅行”。在回家途中,少年们看到了一个过去已多次遇见过的情况,这个情况他们过去见了一直是无动于衷的:一条沟壑“吞食”了好几公顷肥沃的土地。这个沟壑年复一年地使愈来愈多的黑土层从肥沃的耕田上流失。“这样下去,所有的耕田都会变成沟壑,”万尼亚担心地说。少年们若有所思地在沟壑旁停了下来。他们以爱国主义者的眼光看着自己故乡的土地:他们不仅看到了美好的、繁荣富强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不够的一面。正是由于看到了周围世界存在问题的一面,从而就产生了责任感。
如果一个人在认识和体会祖国的伟大这一观念时,没有激动不安的心情,那么他就不可能在自己的故乡、在故乡的城市看到一点祖国的风貌,也不会产生为了祖国的强盛而作出贡献的那种热切的要求。使我高兴的是,我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为祖国而劳动的精神弹药。五年级学生热心地着手进行一项工作,在这项工作上他们花了不止一年的功夫:他们在那个沟壑的周围种满了树木,并且辛勤地养护这些树木。当沟壑的周围长满了橡树和白蜡树的时候,耕田就不再受破坏了。
在评价某种工作的教育意义时,我们的教师集体首先考虑到的是,这项工作的公民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能使一个人在整个少年时期以及青年初期想看到自己祖国的强大、美好和幸福这一愿望,完全体现在劳动中,这种劳动能明显地体现出公民的倾向。产生爱国主义责任感的源泉就在这里。只有当一个人产生了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愿望、爱好和志向的时候,他才能意识到自己应当做些什么。这种公民的愿望在少年时期表现得越明显,到成年时期他所产生的一切愿望就显得越高尚。
维·格·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应当探究和了解过去,让过去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和展望将来[11]。历史教育是进行道德自我教育道路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一个人只有在深入思考祖国的命运的时候,只有在思想上认真回顾自己的人民所走过的道路,并认识和体会到自己是人民的一分子的时候,他才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于祖国的责任感。“思想教育室”中的历史书架是获得历史知识的源泉,少年们来到这儿,对有关历史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每个少年都是在个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祖国的。我深信,一个人只有在少年时期和青年初期,才能对人民的光辉壮丽的历史具有如此强烈而又深刻的感情;只有在少年时期和青年初期,当他想到自己是祖国的儿子的时候,他的心才会如此激烈地跳动。我还深信,一个人也只有在少年时期和青年初期,他的心才会由于人民历史上的一些阴暗悲惨的往事而如此痛苦地颤抖。对于我的学生们来说,少年时期和青年初期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去了解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和几百年中所经历的历史的时期。我为历史书架配备了一些书籍,这些书的主题思想是:我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我想像中的故乡(不仅是指我现在所生活的环境,而且包括先辈们的遗训)。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为摆脱剥削与压迫,为祖国的荣誉、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战士们的鲜血。也许,我的先辈们没能清楚地想像出来,他们为之献身的那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们要使善良和正义获得胜利的那个理想,就是我的今天。因此,我首先是一个负了债的人,对那些为故乡创造了财富,为赢得并捍卫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艰苦奋斗的前辈们来说,我是个负了债的人。
正是由于对这种思想有了理解和体会,才使少年们懂得了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责任感——这是良心的呼唤,它深刻地表现出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和人民的态度。我们长辈们给予正在成长的一代以不可估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关心着他们的幸福。但是,一个人只有在真正懂得并且从心底里意识到他为什么能得到幸福,只有在了解并体验到自己幸福的源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认识并感受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自由劳动的幸福,这是个人道德财富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在少年时期形成的。我看到,在少年的意识深处,在他们的心灵中,进行着一些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少年都渐渐地、一步一步地按照自己的方式,以整个身心去认识自己生活的幸福——他不用为明天的一块面包而操心,他能接触人类的精神财富,他能享受周围世界的美所给予他的舒适和快乐,他能向往幸福并自觉地去创造幸福。
我给13~15岁的少年们揭开了我们苏维埃祖国英雄历史的最光辉的篇章。孩子们读了有关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书籍。他们感觉到历史在叹息:母亲们的眼中泪水未干;不少英雄的坟墓还未找到;很多任意蹂躏苏维埃祖国的领土和精神的法西斯罪犯、那些出卖了先辈们的土地并且成了敌人走狗的叛徒,都还没有受到惩罚。我注意到使每个少年在登上我国人民历史的这一高峰后,能认识并体会到,我们曾经受到过哪些威胁,我们的先辈们所保卫的是什么,从而使他们的公民责任感更加充实。我的学生们在少年时期搜集了我们村里的人参加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材料。孩子们收到了村里人交给他们的一些英雄的照片,这些英雄是他们的邻居和亲友,照片已经发黄了,他们把这些照片看做无价之宝。孩子们为英雄们画了巨大的画像,把它们挂在一个专门布置的房间里,这儿被称为“光荣之殿”。在这个房间里保存了有关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一切资料。在荣誉台上放置了在前线阵亡的一些学生家长的画像。少先队(后来是共青团)组织的少年觅踪队也兴致勃勃地去采访英雄的事迹。有些人参加过把祖国从法西斯的铁蹄下解放出来的战斗,孩子们把这些人讲述的战斗故事记录下来,作为宝贵的点滴资料保存起来。
在少年们认识并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个阶段,特别需要对他们进行为祖国而劳动的教育。少年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日常的平凡劳动,他们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公民的深刻含义。我们村里有一块土壤贫瘠连草都长不出来的荒地,少年们就在这块不毛之地上为大家开辟了一个“休憩园”。我们还帮助学校开辟校园,保护童年时代栽下的树木,培育作物的种子。这些工作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和体力。在崇高目标的鼓舞下从事劳动,成了少年们进行精神锻炼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他们从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公民。
少年们为自己的故乡所做的事情愈多,他们为使故乡富裕起来而付出的精力和体力愈多,他们就愈能关切地用爱国主义的眼光去观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