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
个性的精神美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教会自己的学生用心灵去感觉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应当从能思维和感受,然而尚未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孩子身上来造就这种个性的精神美。通过培养崇高的感情和感受使儿童和少年变得高尚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引起共同感受的艺术。我力求使人在童年时期就能用心灵去理解并感觉别人的极为细腻的心灵活动。
我给学生们讲了残疾幼儿彼德里克的事,他重病卧床,因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我要求每个男同学和女同学都设身处地替病人想一想。由此产生了共同的感受。我们常到这个孩子那儿去,给他送去书本和玩具。彼德里克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他对周围的一切反应敏锐。开始他怀着警惕心,对我们有些不信任,然而少年们坦荡的心胸和善良的动机使这个孩子心里的冰块融化了。他等着孩子们到他这儿来,和他们讲自己童年的欢乐和秘密:在他小窗上衔泥筑巢的燕子,给了他许多欢乐的带有插图的小书,清晨照射到他头上的阳光。孩童的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使我的学生们感到亲切、珍贵,他们很快就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感觉到彼德里克的种种忧虑和不安。孩子们之间确立了诚挚的友谊。我们送给彼德里克一本大的纪念册,每个人都给这个孩子画了一张画。我们还和彼德里克一起为这些图画写了故事。
和这个生病孩子的精神交往成了进行情感教育的独特的学校。和彼德里克最初几次的会面已在少年们的心灵中引起深刻的同情:少年们感到,这个孩子不能像每个健康人那样认识许多事物。塔尼娅谈到“森林的黄昏”时,彼德里克向她提出好多问题:“啄木鸟是怎样的?森林怎样呼啸?阳光在草上怎样闪烁?凉爽的森林的气息是怎样感觉到的?猫头鹰在哪儿度过白昼?小溪怎样发出潺潺声?”孩子们听了都非常激动。他们满怀着忧虑,因为彼德里克不能到森林里去,无法领略森林的美,无法聆听森林的宁静和森林的音乐。
“我们带你到森林里去。”托利亚说。彼德里克急切地期待着去森林旅行的日子。少年们找到了一辆橡皮轮的小推车,让这孩子坐在车上,把他带到森林里去。这时候,这些少年的心都满怀着做好事的愿望。在这风光绮丽十分美妙的地方每个人都想介绍彼德里克看些什么。大家把他带到充满阳光的林中空地。彼德里克看到了啄木鸟,第一次听到森林的呼啸,感觉到凉爽的森林的气息。
一二年级的学校课程彼德里克是在家里学的。我们大家都当他的教师。夏天,少年们帮助彼德里克治病。令人高兴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这个孩子机体的活力战胜了疾病,彼德里克能够站立了。他迈出的每一步都在我的学生心中产生反响。现在只要到森林去旅行,每次都有彼德里克。他自己走一段路,我们推着他的车走一段路。当我们要到他力不胜任的远处去旅行时,总有一个少年陪他一起留在家里。
灵敏的情感仿佛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而共同的感受则使人们在最一般的表示担忧、沉思、惊慌的眼神中感觉到别人的不幸。由于我的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已经经历过情感灵敏性的训练,他们能觉察成年人和儿童的孤独,从而对他们充满同情,变成他们的朋友。他们发现已经退休的彼得·帕纳索维奇医生十分孤独。他的妻子死了,他把妻子埋葬以后就搬到我们村子里来住。每星期他都捧着鲜花到邻村他妻子的墓上去。到森林里去旅行的时候,少年们了解了这件事,看出这位老人忧郁的眼神。老人为了把一束玫瑰花或者矢车菊放到他亲人的坟上去,每次要走30千米路,这种深切的感情使少年们十分感动。少年们和彼得·帕纳索维奇交上了朋友。他们帮老人栽花,偷偷地把花送到这位医生妻子的坟上,以便给彼得·帕纳索维奇带来快慰。
和这位老人建立友谊的岁月对少年们的思想和感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对人们之间的诚挚关系显得更为敏感和更易于动情。他们了解到三年级一个女学生的家庭中发生了不幸。女孩子的父母亲离婚了,她留在奶奶那里,而她的刚满两岁的弟弟则住在外婆家里。小姑娘难受极了,她想和她的弟弟住在一块儿。有一次她到弟弟那儿去,但弟弟却已经不像平时那样高高兴兴地来迎接自己的亲姐姐,而是用不安和警惕的眼光望着她。“尤尔科已经把我忘了,”——她对女同学们说。这句话使女孩子们非常震惊。
“为什么人们要互相为对方制造痛苦,给对方带来不幸和委屈?”当我们到森林里去旅行坐下休息时瓦里娅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拉娅和尤尔科拆开?为什么常常有狠心的父母亲?”假如少年们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假如不把别人的痛苦挂在心上,那就不会提这些问题。
表示共同感受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少年在自己周围所看到的现象扩大到住得很远的那些人。假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进行共同感受的教育,那么少年们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会漠不关心。教师言语的力量,教师的话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用动词来点燃人们的心”的本领取决于共同感受培养起来的是怎样的情感素养。
学生所理解的科学真理和科学规律越多,他们的智力财富越是可观,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认识人的精神世界、确立人的高尚情操就越显得重要。少年对文艺作品的领会也取决于生活中的情感教育,取决于对别人的欢乐和不幸所表示的共同感受的深度。只有当情感和道德素养的种子通过细腻的情感—道德关系播种到少年们的心灵中去的时候,文艺作品才能起到培养情感和道德素养的作用。这是对少年进行正确教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