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童年期、少年期的教育方法
苏联著名的精神病专家B.M.班希科夫教授写道:“几千年来人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获胜,基本上是靠了肌肉力量和诸如勇敢、残酷和顽强这样一些神经系统的粗野的特性。但最近两三个世纪,人的生存能力几乎完全取决于神经系统各个最精细、最复杂的机构。而这些机构恰恰是最脆弱的。”[1]这位学者的思想能帮助我们理解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这一过程的特点。
世界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越往后越复杂。社会主义社会里世界——人——世界这个体系的特点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的作用不断增长。科学逐渐成为社会的直接生产力,而社会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人——这一情况深刻而多方面地反映到个人和集体的精神世界中。人不再单纯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了替社会和自己本人谋求幸福、福利、欢乐,人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荣誉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荣誉。
创造性活动逐渐成为人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会感到最大的愉快。H.H.谢苗诺夫院士写道:“人们——从天才到最普通的劳动者——的生活经验表明,对劳动或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工作感到愉快,是最大的愉快……要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主要的是使精神的创造性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的工作。”[2]
要使人们体会到,从各个不同方面来满足创造性活动的需要是一种美德,要使他们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为社会工作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具有公民的积极性,这就是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内容。
在我们社会里,人们所看到的个人的生活面貌就是人所表现的素质、能力、爱好和志向以及这些方面的发展情况。人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发明、劳动生活中积累的智力财富、不断努力去掌握越来越新的知识——这一切在我们社会里已经成了人的公民自尊感的显著标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这一条真理:集体劳动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在集体劳动中人们互相交换精神财富。马克思所说的那种体力和脑力劳动2,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的个性。人主观上把这种活动看做是创造能力的竞争,在竞争中希望夺取第一名,希望比别人强,比别人美。
那些并不直接与劳动、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个人精神生活的方面变得越来越广。这方面最主要的一个需求就是需要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劳动者始终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3]。在我们社会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证实了这个多方面的需要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假如这个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不可能成为别人的朋友、同志和兄弟。
人的全面发展,人对自己的社会作用的深刻认识,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兴趣和相互关系——这一切都发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感情。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情感生活是人的世界的最鲜明的表现之一。3人的社会活动的范围越大,人的需求和兴趣的面越广,人在劳动中的创造性越多,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高尚风格在人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得越鲜明,那么感情素养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情感生活与公民的活动、行为、个人生活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感情素养日益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范畴。
情感生活的丰富程度并不总是与智力发展、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直接有关。使文化修养与情感素养协调一致,是现代苏维埃学校中教育工作最细致的任务之一。感情素养落后于智力“负担”,是很大的祸害,它往往是某些青年和少年沾染上不良行为的原因。如果深入思考一下这种行为的实质,就会明白,我们当代人意识中的所谓旧时代的残余实质上是智力生活和情感素养的协调一致遭到了破坏。在某些情况下,这一点与智力兴趣贫乏、范围狭窄有关,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与“有文化知识的”人却毫无素养有关。现代苏维埃人的精神生活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促使人们去考虑教育的本质和方法。在教师中间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现在很难对人们进行教育,特别是对少年。难就难在他们除了学校之外,还能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很多知识,所有这些东西都需要理解、‘消化’。很难对少年进行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极其敏锐地注意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许,需要把这些因素转化为教育者的同盟军?少年能大量认识事物。因此,需要利用精神生活的这一特点,使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同时又是道德成长的过程。教育少年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人的认识,这些认识如何变成了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如何在实际行动中得到巩固的。建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基础上的自尊感,对每个人来说仿佛是一道探索个人心灵的光线。必须使它永不熄灭。这就赋予教育者重大的责任,要求他们在人类学这个领域表现出特殊的本领。现在,教育者不仅要敏感细致,而且要了解每个人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看法。因此,完全有必要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某种看法,而且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我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懂得,应当如何才能够使少年常常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心,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上纯洁和精神上丰满的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手段是十分尊重自己学生的人格。我们的使命是用这一手段去培植非常细腻而又精致的想法——希望成为一个好人,希望成为一个今天比昨天更好的人。这种愿望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够培养起来。我们社会的性质和基础提出的要求是,把这种真诚的愿望(受教育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育者则希望看到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人)成为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要桥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是集体和教师对人们提出严格要求时最主要的前提,是实行真正的共产主义纪律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善于让自己去做正好是社会所需要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产主义纪律。只有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只有当他的精神世界中有一条谁也无权逾越的明确的界限的时候,才能够培养起自尊心、荣誉感和自尊感。
有一次,六年级学生季娜的母亲来找我,对我谈了家里的隐秘。最近以来他们家里的气氛非常紧张;父亲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季娜对此非常痛心,但她主要是怕别人知道父亲的不体面行为。母亲求我说:“请您帮助、支持小姑娘,但务请严守秘密……”是的,教师经常要当外科医生。他要触及最痛的部位,但又要使人们不感觉到。怎样帮助小姑娘呢?有过这样的情况:我们俩人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我给她讲了那些道德坚定、勇敢刚毅、有自尊心、心灵美好的人。我主要的是努力使小姑娘对邪恶不妥协,不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纵然是在没有别的斗争办法的情况下,也得在她身上焕发出对邪恶不妥协和痛恨的感情。我高兴地看到,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在小姑娘的心灵里树立起来了。这是我和她两个人个别谈话。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在少年期这样的个别谈话也是需要的,就像需要集体对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一样。
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并使它不受侵犯,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有什么旁人去干涉少年所想、所感受的一切,干涉少年不愿让别人看到的一切,那就会影响少年情感的敏感性,使他性情暴躁,并变得“冷漠无情”,而“冷漠无情”最终会导致情感上的麻木不仁。
把少年内心深处最敏感的东西公开出来,用冷漠无情的双手去干涉他想自己决定的事,企图用形形色色强加于人的做法去“触及”少年的“痛处”,使之“激动不已”、“十分震惊”——这都是教育上无知的基本表现。如果您要少年向您请教,向您倾吐衷肠,那您就不要去触犯他内心深处的东西,因为触犯了这些东西会使他感到难受的。我们教育者的使命是培养人们从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起就具有公民的品质——坚强、勇敢、坚忍不拔,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儿童毅力的发展和巩固,要看他们在童年期和少年期的独立行动的表现,要看他们表现的崇高的品德和独立的意志。
尊重学生的人格,当然会扩大他们个人的那些隐秘的不能触犯的内心世界的范围。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逻辑要求把一切与儿童、少年、青年和家长的相互关系有关的东西都包括进这个范围。在我们这个时代,家庭里的精神心理关系和道德伦理关系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丰富了。很遗憾,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如果深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和建议的内容),常常是要求学生把个人隐秘的东西亮出来,把内心“全部摊开来”。有的孩子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很敏感,有时候把别人的意见理解为不仅是对他本人,而且是对他的父母亲的侮辱。偶然脱口而出的话往往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惹起极大的风波,使孩子对所受的侮辱终身不忘,而教育者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到……一位女教师问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上星期六他的母亲有没有看过他的日记。男孩回答说:“没有,她没有看过。”“噢……噢……,她没有时间看你的日记,这我知道……”女教师说,她的话里满是讥讽的味道,男孩气得眼泪夺眶而出。那个男孩猜出女教师已经风闻一些心地不良的人传播的流言蜚语,说他的妈妈似乎行为轻佻。男孩听出女教师话中的含意,变得郁郁寡欢。他的心肠变硬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女教师的麻烦。直到毕业他也没有忘掉所受的侮辱。而另一个学校里发生的情况更令人不安:同班的同学们对一个小姑娘说,他的父亲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而这个小姑娘竟无动于衷。这简直可怕,这说明儿童已经丧失自尊心了。
有时候,把一些只能和家长们个别谈的情况拿到家长会上来讨论了。这不仅伤了某些家长的感情,也伤了孩子的感情,因为母亲和父亲所听到的一切都会不知不觉点滴不漏地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
托马斯·曼有一次说过,人介乎野兽与天使之间。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则取决于教育。凡是人的性本能变得低下的地方,人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向野兽靠拢而远离天使。人的世界具有多方面的本性,从而使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比较高尚,但是还必须有一整套使“血的召唤”变得高尚的专门方法。依我看,在这一整套方法中最主要的是两个东西:崇拜母亲和保持贞节。没有这两点就不可能对少年进行真正的教育。
我总是力图使母亲的名字成为每个学生最神圣的东西。人们从母亲那儿获得一切最美好、最纯洁的品德;母亲的精神财富对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儿女所起的影响特别巨大。我竭力使我的每一个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学生为母亲的幸福和欢乐而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小丹卡与母亲的关系有点儿异常。他的母亲在远处的田间宿营地干了3天的活之后回到了家里,小丹卡听到了这个消息竟无动于衷,他的这种冷漠态度使我感到不安。而这位母亲也不善于在儿子的心灵中唤起激动、不安和关切的感情。他们家里的感情关系(这一点使我感到特别不安)非常粗俗。怎样才能使他们的感情关系变得高尚而丰富呢?怎样才能使这个男孩不至于成长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怎样使他长大以后具有一个小伙子爱慕姑娘的感情呢?于是我就进行了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可以说是非常细致地去触动母亲和儿子的心灵。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儿子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使母亲感到快慰。夏天,他在集体农庄劳动,我向他建议说:“用你第一次的劳动所得给母亲买一份礼物。”小伙子高高兴兴地买了一条丝头巾送给了母亲。几个星期之后,他母亲的生日到了。我又对他说:“你不但要在母亲生日那天送给她礼物,还要代她工作——让她休息几天,你到畜牧场去代替她劳动。”善良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会在人们的心中激发起纯洁而高尚的感情。丹卡与母亲的关系中的那种曾经使我感到不安的冷漠态度,通过互相体贴而逐渐变成一种温柔的感情。
年复一年的学校工作使我确信,在复杂的少年期要使儿子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发现和体验到爱、人的自尊感、正直和对邪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这具有很大的作用。
只有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就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做一个忠诚于父母的儿子或女儿,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成为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战士。忠诚并不是俯首帖耳,而是在家庭里建立起高尚的相互关系,为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
贞节,这是建立纯洁而高尚的爱情的道德前提。有人认为(这也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只要把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性成熟期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向他们解释清楚,就会平安无事,一切顺利了。于是他们就反复地作解释,组织辩论,在青年的报刊上登载14~15岁小姑娘的公开信《怎样才能找到生活中的男伴侣?》,《我向一个男青年表白了爱情——这样做对吗?》。在共青团(14岁就能参加共青团),甚至在少先队的会议上人们常常用谈论一般工作的口吻来谈论爱情和友谊,就像在谈论收集废钢铁一样。这一切使少年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和道德审美关系变得粗俗了,使纯洁和崇高的感情庸俗化,在年轻的心灵中撒下了冷漠的种子。性教育中的这类缺点和错误不仅使人们关系中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庸俗,而且还会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粗俗的痕迹、气恼和伤痛。
小伙子和姑娘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相互关系中的高尚情操就像是一棵树,要使它枝叶茂盛,就要通过人的尊严,正直,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对丑恶的、使人丧失自尊的现象毫不妥协这些很深的根系来吸收营养而保持它的秀色。教育的技巧还表现在,务必使学生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从儿童跨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到他开始考虑独立生活)感到人的尊严从未受到过侮辱,务必使确立个人荣誉感和自尊心的努力成为促使品德更臻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少年在这条生活道路上遇到冷酷无情、蛮不讲理、肆意凌辱的情况,那也是危险的,因为这些都会使年轻的心灵变得粗暴,会摧残他心中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会使人变得冷酷和残忍。
粗暴会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我们在分析导致个别少年违反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有时甚至导致他们道德堕落的原因时,我们发现:人们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情感方面和美感方面的活动往往过于贫乏。如果高尚的精神冲动不与坚忍不拔的努力相结合,如果不提倡人们去为他人做好事,为别人创造幸福,不号召人们与邪恶、与伤害人的尊严的现象作斗争,就会出现缺乏情感教养的情况。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最可怕的敌人之一是情感和美感生活的庸俗不堪,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贫乏。我一直很注意让我的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感受各种高尚感情的多方面的表现,比如为别人的善良、幸福和欢乐而表示出同情和怜悯,或者是忧虑和不安,对怀疑的谴责。我一直担心的是:我的学生接触别人的时候,是否能察觉到某人现在心神不宁,某人的内心深处非常痛苦?少年是否善于从人们的眼睛中看出痛苦和绝望来?我认为,情感素养的这些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品德高尚的起码标准。没有高尚的品德,就不可能有人们之间真正兄弟般的团结,也不可能对邪恶势不两立,不可能有友谊、幸福和对崇高理想的忠诚。
为了使男孩和女孩了解基本的情感素养,我让他们认识很多人。我们在田间、牧场与许多人接触。我教男孩和女孩仔细听长者说话,从长者的眼睛中看出思想和感情;我教孩子们对一切使人们激动、忧虑、不安的现象都表示关切。孩子们为认识人们的心灵作出了努力,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变得高尚了,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慰。少年们的心越能体会人们内心的痛苦、悲哀和沉重的心情,他们的心灵就变得越细腻、越敏感、越高尚。有一次,我向六年级的男学生和女学生讲述了一位母亲所遭受的极大痛苦,不久前她年幼的儿子因耍弄从地下挖出来的子弹而变成了残废。我们和炸瞎了眼睛的男孩会了面,这使少年们大为激动。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浅色头发梳辫子的小姑娘柳达来找我。她眼泪汪汪地说:“母亲今天心情很悲伤,一整天都坐在桌子旁边,低着头,捧着脸。我叫她,问她:‘妈妈,你怎么了?’可她一声不吭,就像没听见。您帮帮忙吧,给我出个主意,我该怎么办。”
至于我如何帮助柳达和她的母亲的情况,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培养每个学生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感素养问题。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的生活变得丰满充实,无疑需要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感素养。此外,情感素养,形象地说,好比是调正了弦的小提琴。而只有调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没有情感素养,根本谈不上形成和确立高度的公民感情,谈不上培养信念以及生活和劳动中的审美观。
在提高教育者和集体之间、教育者和每个学生个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的素养方面,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要求大大改进教育过程。教育者的使命是发展和完善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学生那种极为精细的精神机构、心脏机构和神经机构,个人与人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这些机构才建立起来的。这些机构在童年期和少年期是非常敏感的,必须很好保护,不能让它们变得粗鲁、简单,不能导致道德情感空虚。
我认为,影响少年心灵最细腻的方法是语言与美。有一段时间曾经批评学校的教育“染上”说空话的毛病。这个批评(它的余音至今还在耳边萦绕)是一种误会。用语言进行教育——是现代苏维埃学校致命的薄弱环节。有些学校没有用语言来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从而就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弊病。我认为,用语言进行教育这个课题,是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首先加以研究的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之一。不掌握语言教育的高度素养,就无法培养人们具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关系。多年的经验证明,教师的话会在幼儿、少年和男女青年身上激发起人的感情,这就是说,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身边的人都有自己的欢乐和悲伤,有自己的志趣和需求。
如果你对人没有眷恋之情、不赞赏人的美、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你就不可能激发起并经常不断地培养人的感情。我的学生在童年期听了关于人的品德优美的故事,他们为人们所表现的伟大卓越和英雄主义精神,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而深深地感到自豪。我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它是以克拉符吉娅·伊里尼契娜·阿勃拉莫娃的英勇事迹为蓝本的。阿勃拉莫娃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勇敢,她落到了盖世太保的魔掌中,她和两个女儿一起被杀害了。她高傲地回答敌人:“我决不苟且偷生,决不当叛徒!”她吻了一下孩子们,和她们一起走向刑场。在这个英勇牺牲的事例中充分揭示了这样的意义——人是最可宝贵的,祖国的美好和伟大是通过英雄的生和死来衡量的。
经验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为了培养高尚的情感素养,为了确立人的感情,必须创作出用鲜明的形象来揭示富于同情心和亲切热情这一思想的文艺作品。我写了一本小说选《对人的思考》。这是一些很短的小说和童话,它们会促使儿童对人进行思考,对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下面就是其中的两篇。
为什么爷爷和奶奶掉眼泪?
桌上放着一只小小的收音机。爸爸和妈妈坐在桌子旁边。爷爷和奶奶坐在隔壁房间的沙发上。小阿连卡在地上玩长毛绒做的小熊,并且看着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怎样听音乐。
这个乐曲异常优美:阿连卡仿佛觉得一朵朵硕大无比的奇异的玫瑰花低垂在敞开的窗口上,一只蜜蜂在花上飞舞,天际阳光灿烂,远处的草原隐约可见。
阿连卡发现,爸爸和妈妈的眼睛里迸射出柔情的目光。爸爸用手抚摸了一下妈妈的手指,妈妈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但是,为什么爷爷和奶奶却这样悲伤?为什么他们掉眼泪了?难道他们由于玫瑰花、蜜蜂和太阳而哭泣吗?
难道我们的奶奶是个孩子吗?
6岁的卡秋莎有两个奶奶——卡捷琳娜奶奶和玛林娜奶奶。但实际上她只有一个奶奶——卡捷琳娜。而玛林娜是卡捷琳娜奶奶的母亲,即外曾祖母。她们都已经年纪大了,都很善良,因此对于卡秋莎来说她们俩人都是奶奶。
卡捷琳娜奶奶在春天生病了。她病了很久,后来就去世了。
卡秋莎哭着跟在奶奶的灵柩后面走着。她去给奶奶送葬。走在卡秋莎旁边的是玛林娜奶奶。玛林娜奶奶在哭泣,她一边哭一边诉说:
“我的孩子,究竟要把你抬到哪儿去啊?我该盼着你从哪儿回来,从哪儿看到我的金头发的孩子?”
卡秋莎问妈妈:
“妈妈,难道我们的卡捷琳娜奶奶是个孩子吗?”
“孩子,小女儿,孩子……每个人到死都是个孩子。”
在卡秋莎悲伤的眼睛里露出了不解的神情。
“文学是思维的艺术”,几.列昂诺夫[4]这样写道。为了培养起高尚的感情,必须创作出能激发儿童把人看做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的文艺作品。
如果没有同情心和共同的感受,没有体验别人心灵中最细致的活动的能力,就不可能激发起人的感情。我写了一篇小说,取材于艰苦的1941年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事件:母亲带了两个幼小的女儿——一个1岁半,一个3岁——向后方疏散,她把两个女儿放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自己则出去盛水。那时候敌机来空袭,母亲被打死了,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她们躺在长凳上,用悲伤的眼光仔细端详着每一个走进大厅的妇女,问道:“我们的妈妈在哪儿?”
语言也正是一种微妙、细腻的工具,用这个工具可以培养孩子们从人们的眼睛里看出各种最细腻的感情:痛苦、不安、委屈、失望、悲伤、绝望、孤独。在小说中我用了整整一页来描写这两个成了孤儿的小女孩的眼睛。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读了这篇小说后,开始仔细观察他们周围的人们的眼睛了。
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培养悲悲戚戚的多愁善感,不是的。没有宽阔而丰富的感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学校里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作好精神准备,为共产党的事业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重要的是阶级兄弟的感情,与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在斗争中思想上团结一致的感情。同志的友谊和兄弟般的团结——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神圣准则,我们要在青少年的心中确立这些准则并不是为了某种抽象的东西,而是为了使人与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互相帮助。这里说的帮助,也不是指帮助某一个抽象的人,而是帮助自己的同胞。
十分需要引导少年们去体验微妙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设法使每一个少年都亲自遇到一个要求帮助、需要同情的人。任何集体性的措施都不能代替人的心灵中这种纯粹个人的活动。我终于使每一个少年不仅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使每个少年都来分担别人的痛苦,帮助别人解脱不幸,而且(这一点可特别重要)使他做了这些事却认为不需要把这告诉同志们。我看到,这种行动使少年们行为高尚起来。费佳和帕维尔从90岁的集体农庄庄员马特维爷爷那儿回来时眼睛里总是显露出高尚的神情。马特维爷爷孑然一身,家里的人都死了,孤独成了他最大的痛苦。费佳和帕维尔经常带着书和杂志到马特维爷爷那儿去,向他讲述许多有关科技成就方面很有趣的情况。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这两个少年给老人带来的欢乐。而对这两个少年自己来说,这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他们从内心深处理解我们生活中的伟大真理:在我们中间不能有,也不应该有孤独的人。当费佳和帕维尔得知马特维爷爷孑然一身,在孤独地度着晚年时,他们非常不安。我还记得那个夜晚,我们谈论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几乎一直谈到黎明。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是感觉到在这些时间里我一直在培养我的学生具有最细腻的感情。
除了语言之外,另一种影响少年心灵的微妙而又细腻的手段是美。理解和感受美,为掌握和创造出美的东西而感到欢乐,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使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4。在少年时代,人们仔细地观察自己,感到自己正在形成积极、活跃的个性,并且把自己与自己的父母作比较,与教育者作比较,——在这个时期极为重要的是要使少年发现、感觉到并理解自身的美,体验到赞赏自身美的良好感情。但是,如果不掌握人类所创造的美的珍品,没有建立起人对大自然的感情。集体中的全部生活没有形成和谐的体系,那就不可能在自己身上形成美。学校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在少年期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之中。这是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一个决定性的前提,也是用理智、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来支配本能的一个决定性的前提,本能是指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它是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够变得高尚的。
务必使人们在一些人为另一些人所创造的东西和珍品中看到和感觉到人的美、人的劳动和人的尊严,这是十分细致和意义重大的一个教育课题。为此就必须赞赏多种多样而又包括各个方面的劳动的美,要深刻地体验这种感情。人们尊重自己和尊重劳动的感情是同时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如果你体会不到你正在从事的事业的美(要达到目的的美和劳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美),就不可能也不能设想你会尊重你自己。我深信,这些感情和能力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创造力,也就是对劳动的创造性态度。
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现在正在思考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劳动将怎样成为人的天然需要?只有当每个人都在人们所创造的世界里看到和感觉到自身美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会上升到共产主义的道德发展阶段。
美作为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的一种方法,要使学生在认识美的珍品的时候,为人作为一个创造者的智慧和才华而骄傲。对美的美感享受使人了解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珍贵和美好的成就。
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美的珍品在童年期就成为受教育者生活中个人所具有的美。
必须培养现代人以智力上细致、同情和敏感的态度去对待人类的智慧。仅仅靠上课、掌握必要的知识、完成家庭作业、回答教师的问题等方式,是不可能培养出这些品质的。求知欲、认识事物的热情——是人类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人类通过几千年社会劳动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所形成的需要。但是,如果把满足这些需要变成仅仅是尽到责任和义务,那么求知的热情就会熄灭而代之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知识。智力上的冷漠态度、缺乏热情和精神贫乏——这一切都会使人们对智慧、新事物、知识财富和知识美的反应迟钝。这对于少年的脑力活动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教师讲解之后学生提不出任何问题,一切都懂,那就不好了。这是第一个征兆,说明满足智力需要已成为使人讨厌的苦差。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每个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者),他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意识中渴望获得知识的星火永不熄灭。这些星火照亮了人们,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自己,使人们互相关心。这是人们相互进行精神上的交往和交流精神成就这一复杂过程的起点。我努力使学生们在童年期,特别是在少年期就能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他们在思考的时候由于什么而激动,有哪些感受,在感受的时候他们又在思考些什么,而最主要的是他们在争论些什么。思想不见面,就不可能有什么相互间的精神交往,也就不可能树立起需要别人这一思想。我努力使每一个少年都能找到一本使他开窍的书,使他经常不断地去寻求这样的书,以解开使他激动的各种各样的秘密。在少年的生活中,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惜这个领域还很少被人们研究。
多方面广泛的美的要求、美的兴趣和美的需要同样也能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近。个人的美感生活贫乏,就像一堵石头砌的墙,它使人们互相分离;这是成年人之间精神交往的基础不深厚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也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严格要求受到限制的原因,特别是在一个人建立了家庭之后尤其如此。要关心个人,使之有丰富的美感,形象地说,也就是创造一个能使人与人相互接近的磁场。
特别重要的是使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男女青年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丰富的美感。一个男青年在受本能的支配把一个姑娘作为异性来相爱之前,在把这个姑娘作为女人来追求之前,他应该首先把她作为人来爱她。丈夫和妻子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尚、纯洁和细腻,取决于我们的受教育者对这个巨大的创造——把一个女人首先作为人来爱她——所作的精神准备如何。总的说来,这就是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学素养的根源,也是向人的世界这棵大树提供一辈子营养的根源。如果说在少年之间交流精神财富对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素养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的话,那么在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青年男女之间、成年男女之间交流精神财富就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要使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少年时代就建立在共同的精神爱好和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十分重要的。个人的道德面貌、智力表现、情感和美感生活的丰富,精神财富的交流——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基础。我们的道德理想要求我们在学校里就从这种相互认识、相互深入了解别人的精神财富开始,来培养成年男女之间相互关系中的纯洁与美。我一直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使男孩子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就能赞赏女孩子的智慧美、精神美、意志美和性格美,而这样的赞赏使男孩子本人的感情变得细腻起来,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这一愿望激励年轻人去好好劳动并促使他去努力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这里可以回顾一下席勒的一个卓越的思想,他认为,有一些精神力量的紧张能创造非凡的人,但仅仅在它们是均匀地配合时才能创造幸福完美的人[5]。关心道德、智慧、感情的和谐发展,注意培养高尚的心灵,使一切精神冲动和意向保持纯洁,这是培养新人最根本的要求。
[1]《知识就是力量》,1965年第11期,第39页。
[2]1961年7月13日《消息报》。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4]列昂诺夫在全苏青年作家第三次会议(1956年)的发言中说:“要知道文学就是思维;因此,作家就是思想,而思想是从心灵理智和公民的良心产生的,这是对自己祖国的巨大的爱,这是一种希望,不是希望取得一些什么,而只希望有所贡献……”(《文学和时间》政论文选辑)。——作者
[5]席勒:《关于人的美育的书札》“……有一些精神力量的紧张能创造非凡的人,但仅仅在它们是均匀地配合时才能创造幸福完美的人。”(见《世界美学思想文献》第3卷《西欧和北美的美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