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劳动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可是,尽管少年的手在干活,但还没有显示出劳动的教育力量。离开了思想教育、智育、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和体育,离开了创造、兴趣和需求,脱离了学生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劳动就成了学生们的负担,他们想尽量“推掉”这种负担,以便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做比较有趣的事情。在很多学校里,劳动没有成为精神上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人处于形成观点、信念的时期,这会使他的精神生活贫乏。怠惰是一种灾难和恶习,怠惰风气的蔓延,并不是因为人们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工作不能使人得到鼓舞,不能使人充满崇高精神,也不能在他的情绪记忆里留下良好的印象。
深入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少年期精神生活的基本特点,如果少年在劳动中没有自信心,也就不可能具备上述基本特点。如果一个人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为自己的创造而自豪的感情,要达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也是完全不能想像的。幸福和充实的生活的源泉就在这里。少年的意识中应当具有这样的想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生活岗位在哪里?我的生活道路在哪里?我能做些什么?”只有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显示了自己,对某项工作着了迷,在某件事情上取得了在他那样的年龄说来是颇大的成就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想法。对于每一个学生,我记得的首先是他的个性:某个学生对某件事着了迷,某个学生为创造性劳动目的的理想所鼓舞,某个学生竭力要去了解劳动技巧的秘诀。劳动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个思想意味着什么?在对儿童和少年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这个思想意味着:劳动与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美感发展、情感发展、体力发展之间,劳动与思想和个性的公民基础的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不能把劳动想得过分简单,认为劳动不过是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和检验。这种联系应该扩大为更深刻、更细致的课题:智力发展——劳动,智慧——劳动。要善于解决这一课题,这对于少年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找到一种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劳动,使它能把人引入创造的领域——这是进行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只有把这些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解决,才能取得成效。
劳动成为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由于人在劳动中确认自己是个公民,体验到作为一个公民的自豪感。他感到他不仅能获得他所必需的面包,而且能实现自己的才智和自己的创造。应使公民感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牢记在心里,这是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劳动对确立公民感的意义一方面是在认识世界、征服世界中获得乐趣,同时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刺激,也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才能教育人。教育的一个微妙的秘诀是善于发现、找到并开拓确立公民感的劳动基础。
劳动与情感—美感教育的统一是这样达到的:人通过劳动来认识世界,创造了美,从而就为自身奠定了对劳动、创造、认识的美感。劳动创造美这是教育的一个完整的领域,可惜这个问题也是教育学中尚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