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

令人感到奇怪和费解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人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学校并没有给他有关自己的任何知识,其中也包括有关人的知识,特别是没有给他关于人之所以能高于一切动物的一种特殊的知识:有关人的心理、思维和意识,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的感情、美感、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人对自己实质上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常常是造成巨大的不幸的根源,社会往往不得不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没有心理的修养、体格;精神与美感的修养是不可想像的。我努力授予少年一些专门有关人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知识以及在生活、劳动和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使用这些知识的本领。

心理素养的知识并不是一个简短的心理学提纲。我把这些知识称为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入门和个人精神生活的素养。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我力求做到,使少年不仅仅只是懂得有关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和心理的物质基础的科学唯物主义的观念。复杂的生化过程是精神的物质本体,任何脱离了肉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像世上所有的生物一样,人是必定要死的,——要使少年相信并反复确认这样一些观念并不困难。但这样做,就意味着把人与动物等量齐观了;所以与此同时,还需要让少年在思想上明确,人是充满崇高理想的创造者。

要用心理素养的初步知识来鼓励少年,使他树立起乐观主义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确定了心理素养基础知识的内容。我就从感觉的基本概念讲起。五年级学生掌握了各种感觉的概念,便兴致勃勃地观察起自己的感觉来了。我们还进行了提高视觉与听觉灵敏度的专门的训练。这些训练在形成感觉素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游览与远足时,少年们常常去识别树叶、草和天空颜色的各种色调。他们能够看出由于季节,阳光照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而形成的蓝色苍穹的10种以上的色调。在森林里、在河岸上、在海边训练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训练在对本族语及其发音的细微特点的敏感性的培养中起了极为巨大的作用。我们全体教师都坚信,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感的素养。声感的素养还决定着美学素养的形成。男孩与女孩学会了区分40多种玫瑰花颜色的色调。由于在语言中找不到能够对所有色调命名的词语,少年们还想出一些自己独创的富有诗意的名称。

为了发展嗅觉素养,我使学生们养成一种机体上不能容忍发霉气味的习惯。他们无法待在一间空气混浊的房间里。他们在做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首先要使房间透透风。[3]

培养知觉素养的工作在五年级就开始了。我用明显直观的例子给他们讲授了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与现象的概念。我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协调一致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提高空间的知觉素养的训练。我们从位于高处的草原墓地上,在不同的季节里,观察物体的轮廓是如何因远近距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少年们对做这样的训练都很感兴趣。我用几句话描绘了某个事物的外部轮廓。少年们仔细地倾听每一个字,考虑一番之后,就打开绘画簿,根据自己对所听到的话的理解,用图画表达出来。这种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种综合的,即视觉—听觉—动觉的理解形式。

少年们渐渐地进入到了思维领域。在野外,我用明显的例子,向他们介绍了有关思维及其过程的知识。对思维修养问题的实质的讲解具有很大意义,因为在少年时期,抽象思维的比重愈来愈大。我们的一些课与练习多半是用来培养抽象能力的。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一些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排队和对比并进行推论练习。在观察周围世界时,少年们找到了因果关系;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同一种现象在一种情况下是结果,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原因。这些发现丰富了智力的感受。

在讲授语言的心理素养课上,我对他们讲了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与思维的统一以及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形象性。学校教育中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语言素养的教育与思维素养的教育脱节,我把防止这种脱节看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多年来的观察证明,少年的精神生活是如何因死记一些他不太理解或根本不理解的词句而变得空虚、迟钝的。心理素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使学生把语言作为现实生活的生动而鲜明的反映接受下来,要在概括和抽象的概念中贯穿着明确的含义,使语言的相互联系反映出思想的相互联系。

自我观察在语言的心理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少年们学着进行自我检验:我是否明了我自己所说的话的意义?我能否正确地用语言来表达我所想的东西?为此进行了一些练习:少年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作口头描述,同时力求表达一些最细微的差别(颜色与声音的),经验证明,这些练习对于形成内部语言修养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上,少年们学习在叙述、讲解与谈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与自我监督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材料之前,我提出了一个任务:不仅要理解意义,而且还要作出逻辑分析(例如:列出主要的组成部分和判明概念之间的依从关系)。

关于感情的生理基础的概念,关于高尚与卑鄙的感情、情绪和感情冲动的概念——所有这一切,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理解了。我把发展高尚感情与预防卑鄙的感情看做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说明某种感情的性质时,我力求向他们说明感情范畴与道德范畴的一致性,使他们相信,只有高尚的思想与行为才能产生高尚的感情。于是,男孩与女孩们就学着发展自己的高尚感情了。

少年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是与意志素养的教育紧密相联的。刚毅的行为比心理修养的任何其他方面更能深刻影响他们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就是自我观察与自我教育的广阔的领域。我给学生们讲述一些意志坚强的人的故事,用这种方法教他们提出目标,作出决定和克服困难。对一些意志薄弱和优柔寡断的学生进行了个别的工作:我教他们先给自己提出一些困难不大的工作,克服它们,然后再过渡到一些困难较大的工作。

记忆力的培养与自我锻炼在心理素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我逐渐地发展与加深有关记忆力生理基础的概念。我根据少年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懂得,在脑力劳动过程中,他们的头脑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东西决定着他们努力的成果。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得出结论:在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接合点的某个地方藏匿着培养记忆力的源头,因为学生愈是深入思考他所学习的东西的意义,事实与现象的本质在他的思想中浮现得愈清晰,则这些事实与现象就记得愈牢固。少年们掌握了认识的研究方法。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对日新月异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而获得的话,那么这里进行的不仅仅是有效的识记,而且还有记忆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需要进行专门研究的少年时代精神生活的大课题。

为了使少年很好地了解自己,我对他们谈了气质与性格、神经系统的类型与思维的类型。在这些谈话之后,少年的自我观察明显地得到了加强。

少年们逐渐地懂得了诸如才能、嗜好、兴趣以及志向这样一些概念。精神生活的这样一些方面的心理素养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政治积极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个少年在能力的培养中成为我的助手和同志。我教导少年们:“在从事任何一件工作的时候,要专心一致,把智慧与感情贯注到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认识自己和找到与自己志向相宜的事业。”

“这些有关心理素养的谈话应在何时何地进行呢?”——一个教师同行向我问道。“要知道,在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进行此项工作的时间。”如果学生与教师没有共同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进行教育。我们把关于少年心理素养的一些谈话称做“关于人的故事”。在我们长时间的精神交往中,这些故事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行军休息的时候,在我们“欢乐的阔叶林”的寂静的傍晚,在暮色苍茫的教室里,我都讲“关于人的故事”。当少年们为了要我给他们讲点有趣的东西而特地来到学校的时候,我也讲。世界上没有任何比人更有意义的东西了。

今天,当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安娜·伊万诺夫娜·苏霍姆林斯卡娅:——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妻子,帕夫雷什中学的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

[2]此诗在原译稿中漏译,现在补上。此诗由蔡汀同志译出。

[3]有关感官教育中的嗅觉素养将在“情感教育与美育”部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