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原书[1]于1970年由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它是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2]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一书中所开始的关于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训练的谈话的续篇,但在本书中作者观察、研究和思考的对象则已经是少年一代的思想信念、兴趣爱好、智力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以及热爱劳动的感情等等的形成和发展。
本书的俄文版于1971年在莫斯科由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
1 高尔基的剧本《底层》中萨京在随便说说闲话时讲的一句话。(《高尔基全集》第16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39页。)
——第15页。
2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第34页。
3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有所阐述。(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7页。)
——第34页。
4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第48页。
5 我们援引康·德·乌申斯基的主张:“人的性格是在活跃和生动的青春烈火之中铸造的。因此不应该去扑灭这烈火,不应该怕它,不应该把它看做某种有害于社会的东西,也不应该去妨碍它自由燃烧,而应该关心的是,要使在此时注入青春心灵的材料是优质的材料。”(《乌申斯基选集》第8卷,莫斯科,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第442页。)
——第53页。
6 恩格斯在给敏·考茨基的信中写道:“……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
——第55页。
7 “对于信念的培养应该重视其坚定性。说说漂亮话并不难,但要使信念像汁液渗透植物一样深入人心,那就困难得多了。假如把植物中的汁液弄干,它就会枯死;同样地,要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信念,那还不如让他去死的好。”(拉佐:《日记·书信集》,符拉迪沃斯托克,滨海书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94~95页。)
——第60页。
8 《托尔斯泰文集》第1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第119页。
9 “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第139页。
10 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谈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第165页。
11 见斯·鲁宾斯坦的《普通心理学原理》,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46年版,第494页。
——第188页。
12“妇女早在奴隶出现之前就已成了奴隶。”这句话出自奥·倍倍尔的《妇女和社会主义》一书,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
——第207页。
13 马克思在其1853年所写的《死刑。——科布顿先生的小册子。——英格兰银行的措施》一文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我们援引文中的一段:“况且历史和统计科学非常清楚地证明,从该隐以来,利用刑罚来感化或恫吓世界就从来没有成功过。适得其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页。)
——第229页。
14 或许,作者所指的是我们在下面援引的这句话:“难道你在赴难时,还未洗清自己的一半罪过吗?”(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70年版,第482页。)
——第229页。
15 见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废除以前的死读书、死记硬背和强迫纪律时,必须善于吸取人类的全部知识,并要使你们学到的共产主义不是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经过你们深思熟虑的东西,是从现代教育观点上看来必然的结论。”(《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第243页。
16 这句话在安·谢·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中可以找到。(《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莫斯科,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第294页。)
——第261页。
17 高尔基在《责任》一文中写道:“死亡的害处就在于:由于人们害怕死,他们的观念就造成神,造成‘阴间’以及诸如天堂和地狱之类的庸俗不堪的场面。”(《高尔基全集》第25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53年版,第74页)。
——第280页。
18 见《巴甫洛夫的培养基》第1卷,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49年版,第268页。
——第291页。
19 这些话出自高尔基著名的短篇小说《伊席吉尔婆婆》。(《高尔基全集》第1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100~101页。)
——第305页。
20 这里所援引的话取自高尔基的中篇小说《童年》。(《高尔基全集》第9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24页。)
——第312页。
21 见注3。
——第360页。
22 这些话引自阿·谢洛夫的文章《歌剧〈里奥诺拉〉前奏曲的主旋律·贝多芬短评》,莫斯科,国家音乐出版社,1954年版,第3页。
——第363页。
23 见《果戈里文集》(6卷本)第6卷,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53年版,第114页。
——第363页。
24 见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文选》第2卷,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50年版,第59页。
——第376页。
25 在亨利希·海涅的政论体著作《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第20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那时的牙痛却是疼在心里……”(亨利希·海涅的《诗歌·长诗·散文集》,莫斯科,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71年版,第622页)。
——第377页。
[1]即该书的乌克兰文版。
[2]即该书作者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