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财富的交流

精神财富的交流

自学——这不是机械的补充知识,也不是与外界隔绝,而是生动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人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很微妙的,没有这种微妙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学校的智力生活。这种微妙关系的实质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交流。一个人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人们的同时,既认识了别人,也认识了自己。这种情况下智力感同道德感交织在一起;一个人体会到,他身上出现了对别人的义务感。当人们认为,他自己知道就够了,而对别人无动于衷时,这两种感觉的交织能防止智力上的个人主义。

课堂教学中已经开始精神财富的交流。少年阅读了文章摘要,在班上讲述读过的书的内容,这时候他就体验到贡献自己精神力量的快乐。我们上了这样一些课:朗读根据观察到的材料写的作文;作经验总结和观察所得的报告;由我们有才能的数学家做怎样解趣味题目的报告;这些课的主要目的是交流精神财富。大家把这一切活动看做是进行独立智能劳动的总结。为了对同学们负责,少年们在作报告以前认真地进行阅读、思考。

万尼亚、莉达和萨什科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会采置实验标本供显微镜观察用。他们高兴地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同学们。万尼亚教同班同学和低年级的同学把果树嫁接到野生树上去的技术。柯利亚、谢尔盖、拉丽莎、尤尔卡、季娜、瓦里娅为上课绘制挂图。低年级时就吸引了所有孩子们的诗歌创作,到了少年期仍然兴趣不减。我们举行诗歌创作晨会,会上少年们朗诵诗歌。

当加利娅在六年级学习的时候,我建议她去指导二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小组。女孩子找了趣味习题,为小组活动准备了图表。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在她的个人图书馆里有了新的数学史方面的书籍。她领导这个数学小组直到毕业。这项工作对其智力发展和公民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帕夫洛、季娜、瓦里娅、谢尔盖、费佳都成了数学小组的指导人。我们原来担心柯斯佳难以领导好一个数学小组,因此没有委托他这样的任务。柯斯佳自告奋勇要求任命他为指导人。柳达和万尼亚成了生物教师很好的助手。在他们的少年科学研究组内,年龄小的孩子们积极参加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组员们进行生物气候观察,保护鸟类和树木。万尼亚小组开辟了葡萄园。拉丽莎、塔尼娅、尼娜、沃洛佳、卡佳、柳芭分别领导了艺术语言组,少年故事员小组,少年艺术家小组。在各个人文学科小组内精神财富的交流富有创造性。

瓦里娅五年级的时候就领导了一年级学生的故事员小组。冬天晴朗的日子里孩子们随瓦里娅去到森林、池塘边、花园、进我们的洞穴(“理想之角”)。在瓦里娅的脑海里童年期所树立的鲜明形象还记忆犹新。每次去自然界作新的旅游都唤起了这些形象,并给这些形象增添了新的感情色彩。瓦里娅对世界的憧憬感染了年幼的孩子们。男女孩子们构思编出有关各种鸟和动物的故事,在他们的想像中树木和山岭,河流和老橡树桩都活起来了。

我们有好几次同瓦里娅和她的故事员们一起去森林、田野、“理想之角”。我听着孩子们编出来的故事,想起5年前的瓦里娅,当时她就像现在她所指导的孩子那样。我仔细考虑了12岁的女孩同7岁的男孩子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并且相信,只有当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有了一种智力上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大孩子的思想在小孩子的思想上有了生动的反应,大孩子教小孩子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时候,在学生集体中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主动精神。只有当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有了共同的精神需求,才能建立智力上的相互关系。少年们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和技能传给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有着自我肯定的感受。

传授精神财富时所表现的精神——心理关系越细腻,就越能激发起大孩子的自尊感,因为从这里他感到自己是年幼孩子的朋友和指导人。

对尼娜、瓦里娅、佩特里克和斯拉夫卡来说,与年幼孩子们之间建立细腻的精神——心理关系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他们认为,他们传授给年幼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益的和需要的,这种想法鼓舞了男女孩子们,提高了他们的价值。

从学校毕业几年之后瓦里娅说:“起初我同那些小孩子交朋友,主要是去森林游玩,到‘林深丛密的童话国’去远足。在那里,孩子们听我讲故事,他们自己也编故事。同小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自己胆量大了,思想也明朗了,并且找到了想说的话。我给孩子们出思考题,成立了数学爱好者小组。他们决定每星期集中一次,但是我背着教师把孩子们集中3次。我总是兴致勃勃地、愉快地、自豪地上孩子们那儿去。孩子们好学的、信任的目光激起我新的力量。我不能马马虎虎对付功课,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似乎有另一个什么人站在我的身边,这个人在严格地对我作出评价……”

塔尼娅、柳霞和卡佳同二三年级学生交上了朋友,他们开始教孩子们朗读和书写法文单字。这样的小组一直存在到现在。很多读完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能用法文阅读。

莉达、萨尼娅和斯拉夫卡建立了少年旅游者小组。他们的朋友们,三四年级同学在“故事室”听了关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情况介绍,关于本地名胜古迹的介绍,在“故事室”为小同学建立了影片库。春夏两季进行实地考察:男女孩子们了解本地情况。

萨什科、柳达、季娜、万尼亚、佩特里克成了少年大自然考察者小组的指导人。这个小组把实际的考察工作与阅读书本结合在一起,成立了第一批少年机械师小组。尤尔卡和谢尔盖弄到了一台小型内燃机,由四年级少先队员组成了技术研究小组。

少年们如果不去积极交流精神财富,很难设想进行充实的智能劳动。建立在智力财富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关系是实现教育精神需求(即渴求知识)的必要条件。

六年级学生为居民举办科学知识晚会。晚上在一个农民家里集合了许多农庄庄员。少年们来到自己双亲、爷爷面前,讲述自然界各种现象,讲技术,讲科学上取得的成就。除此之外,还补充讲了各族人民的历史和他们目前的生活。晚会引起大人们很大的兴趣。每个少年都想参加这样的晚会。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地点,农庄庄员在那里每周集中一两次。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文化基地;这些活动逐渐成为年龄大一点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大人,这对少年来说是同别人进行精神交流的更为复杂的形式,也是他们最愿意做的工作,比起领导低年级孩子的小组来,这就高级多了。

同有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和上了岁数的人打交道,更强烈地激起少年对书本和科学的兴趣。成人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打开了通向认识未知世界的窗户。同成人们打交道之后,少年们对书本更着了迷,他们产生了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