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形成

个性的形成

我仔细端详少年们(昨天的儿童)的眼睛,希望找到一种解答:为什么在少年时代——10~11岁至14~15岁的人的本性中会发生一种令人惊奇的飞跃?在少年的身上我往往已认不出昨天的儿童:眼神变了,嗓子也变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这是最重要的)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待人接物的态度、要求、需要与兴趣——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晚上,每当思考我学生的命运的时候,我常常这样想:进入少年时期仿佛就是一个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的是一个活的生物,第二次诞生的则是一个公民,一个不仅看到周围世界,而且也看到自己本身的积极的,有思想的,正在起作用的人。第一次诞生的人是用叫喊来显示自己的:“我出生了,请关心我,要为我操心,我是软弱无力的,一刻也不要把我忘记,要保护我,屏息静气地坐在我的摇篮旁边。”第二次诞生的人就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显示自己:“别照看,别总跟在我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别用监督与不信任的襁褓把我捆起来,千万别提起有关我孩提时的事儿。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不要别人搀着手走路。在我面前有一座高山。这是我生活的目标。我看见它,想着它,我要爬上这座山,可是我要独自攀登顶峰。我已经在攀登了,正在迈出第一步;越往高处走,我的视野就愈宽广,我见到的人就越多,我对他们的了解也就越多,见到我的人也就越多。由于我看到了事物的宏伟与浩瀚,我简直感到害怕起来。我需要年长朋友的帮助。如果我能靠在一个坚强而有智慧的人的肩膀上,我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顶峰。可是我又不敢,并且羞于说出这一点。我要使大家都认为,我能独立地,用自己的力量登上顶峰。”这就是一个少年所要说的话,假如他能够把使他心神不宁的原因说出来,而且最主要的,是他愿意把这一切坦率地说出来的话。

在10~11岁至14~15岁这个时期(男孩有时到16岁)我们在生理解剖发展方面可以观察到一个迅猛的飞跃。首先是身高的急剧增长。大自然仿佛急于要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且在匆忙中没有发觉它自己所雕刻的那尊塑像还存在着许多疏漏之处及凹凸不平:人物的特征是粗线条刻画出来的。然而大自然很忙,它没有工夫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一番研磨加工。骨头生长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致肌肉组织赶不上骨骼的生长。因此,少年往往会患肌肉疼痛的毛病,这种情况既使少年也使家长感到惊讶与害怕。少年的整个外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13~14岁时期的男孩:他的体型变得很不匀称,又高又瘦,四肢细长,他不知道把手脚往哪儿放才好。如果注意到,在这一时期的少年,特别注意和聚精会神地进行自我观察的话,就会明白,他的那些对自己的不满情绪、神经过敏以及好动肝火的性格是从何而来的了。

在少年身体内部进行的生理过程中有着内在的矛盾。少年在体格的生长上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致使他经常感觉疲劳和需要补充休息、需要专门的营养与睡眠制度。心脏的体积明显地增大,可是血管的容量却依然像一两年前一样。由于这个原因少年往往会有血压升高的现象(尤其是在男孩从12~13岁,女孩从10~12岁时期),血压可达140,有时还可达150(在9岁时是90)。这种血压升高是暂时性的,可是少年的机体很难适应这种情况,所以他会感到头晕,产生消化不良,还常常会有腹痛。

少年常常惊恐不安地感到自己遇到了某种不愉快的事,然而他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他怕难为情,不肯说出这种自我感觉,企图通过运动逐步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而剧烈的运动却再次使他疲惫不堪。身体各部分生长的不相称还表现在胸围与肺活量的增长缓慢。这种情况再加上血压的明显增高会产生一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少年感觉胸部窒闷,由于心悸经常久久不能成寐,由于猛烈的心脏搏动使他从睡梦中惊醒;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心律失调。

像性成熟开始这样的生理过程对少年有特殊的影响。这一过程对少年的思维、情感以及他们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相互关系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性教育问题一直被看成是次要问题,对他们的注意很不够,所以对少年时期的一些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现象了解得很不够。

一些深刻的生理过程也会影响到少年的神经系统。在大脑半球的皮层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大自然这时正使出浑身解数,使一个人能够从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20年来的观察,使我得出结论,在少年身上(女孩稍早些,男孩则晚些)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他们总是力求把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在书本里所读到的一切东西与自己本人以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受的内心世界进行对比。少年既考虑在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同时又考虑自己本身。他从自己所听到的(尤其是读到的)东西中挑选出与他个人的兴趣、需求和观点有关的思想。这种选择自己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的做法以后还会进一步加强。

在思维过程中能分别注意到周围世界的客体和自己本身的这种能力,依我看,是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的自我肯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精神发展的这一特点——自我评价、自我表现、自我检查和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产生一系列相互矛盾现象的原因,这些矛盾使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担忧。在少年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想法:我是个像我的父亲、我的老师以及每一个成年人一样的独立自主的人。这种想法来得很突然,像一种新发现一样,它使少年深感惊奇并产生了一连串新的想法。一个人在童年期从来不会像在少年期那样,在心里暗暗地把自己与父亲、老师进行比较。少年认为自己是个像任何成年人一样的独立自主的人的这种想法仿佛把父亲与老师的地位一下子都降了下来。少年开始对成年人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缺点。他阅人愈多,对自己本身的观察也就愈细致。然而这样一种对自身的观察远非总是能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望的。一切取决于环境的教育力量和集体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在上面谈到过的那种精神财富的具体化。

幼儿毫无保留地信任自己的教育者:这行,这不行,这样好,这样不好。就连教师信口说说的事情对幼儿也是一种真理的依据。如果教育者没有觉察到,在少年身上已经产生了一种他与成年人是平等的思想,少年认为自己也像成年人一样,有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教育者没有觉察到,少年看到的不仅仅是世界,而且也看到了他自己,并且把自己与成年人加以比较,总想证实自己是一种有创见的,明智的和杰出的力量,——如果看不到这些情况,教育者往往会用对儿童使用的那种断然命令的口吻机械地照搬到少年身上去。教育者往往觉察不到一个真正的人诞生的时刻,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善于思考的教育家会在少年的举止中发现一种转折:对成年人说的话抱警惕和批判的态度、心情急躁、态度生硬、有时还容易激动发怒和粗暴无礼。

几年前,有一位现在当了农艺师的从前我们学校的学生交给我一个本子,这是一个从他少年时代起就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的本子。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献。这个少年给每个教师和自己本人都记了一页纸,他记录了他在教师们和自己身上所看到的所有优点和缺点(我们是这样教导少年的:要自己教育自己)。这本笔记就摆在我的面前。它们使我看到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情况,这种情况不能不在少年的头脑中引起矛盾的思想。每个教师的缺点并不比少年本人少。而某些教师的缺点要远远超过他们的优点。

这个事实启发我去思考少年时代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少年观察世界的能力。少年“用自己个人标准去衡量”他在自己周围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能力,尤其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这是一个使教师与家长都感到突然的,在更大程度上形成少年的新的思想、感受、徬徨不安和忧心忡忡的发展阶梯。少年阅读小说,遇到了要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于是“我也会死去”这样一种念头会像闪电一样地注入他的意识。这种念头往往会使少年感到惊慌失措,在许多场合使他感到痛苦。我认识一个男孩子,他在发现了这一实情以后,神经受到猛烈的冲击。好些天他在课堂上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觉得奇怪而又不可思议:人们怎么能忘记,他们有朝一日都会死去?他们怎么能如此坦然地工作、娱乐以及念念不忘那些生活琐事呢?

这并不是一种病态现象,因为每个少年总要有这种经历;无视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根源就是关于生与死的想法)是绝对不行的。尽管,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正在开始为学生所理解,他们的头脑里正不断地在充实科学知识,但他们还是容易接受宗教思想、教规和宗教训导的影响。我永远不会忘记9月的一个寂静的早晨,柯斯佳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里来找我(当时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在小伙子深邃而又显得慌乱的眼神中,我感觉到有某种痛苦。“发生了什么事,柯斯佳?”我问道。他在长凳上坐了下来,叹了口气问道:“怎么会这样呢?过100年之后谁也不会再存在了——无论是您、我还是同学们……无论是柳芭、丽达……大家都会死去。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为什么?……”后来,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谈到了生活与劳动、谈到了创造的喜悦与人们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谈了这些之后,柯斯佳对我说:“大概,那些信神的人是比较幸福的。他们相信永生。可是有的人却喋喋不休地对我们说:人是由某种化学物质组成的,不存在什么永生,人是一定要死的,一个人的死与一匹马的死是完全一样的……难道可以这样说吗?”

在那一瞬间,我又一次感到对人的心灵所负的责任的整个深度。我觉得,我们在对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所作出的解释中,在所有我们涉及到人本身的谈话中,有着许多肤浅的看法。真的,难道可以把那种只是喋喋不休地反复强调:不存在什么永生、我们大家都会化为灰烬的,就像我们那些动物界的其他亲族一样,——算作是在进行无神论教育吗?为什么不能号召每个受教育者在某种永恒的事业中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号召他们创建一种流芳百世的事业以使自己永垂不朽呢?为什么不能根据这一点肯定地说,人与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永生的,也就是说,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呢?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像牧师们传道时所说的那种意思。通过与柯斯佳的谈话使我坚信,我们正是需要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进行教育。

不能忘记,现代人的精细的神经机构一代比一代更为发达,他们的道德、智力和美感的发展取决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的敏锐、细腻和朝气蓬勃。发展人的细腻的精神世界乃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而且,学校对这一课题解决得越好,学生就能更多地思考有关生活的意义、理想、永生与死亡、宇宙的无边无际、物质的无穷无尽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关心幼儿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我最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察觉,理解和真正感觉到从幼儿变成少年的那一时刻,那一短暂的时期。

……这件事发生在4月的一个凉爽的傍晚。我到校园中去观赏日落时殷红的天空(明天要起风)与苹果树上初绽的花朵。这时在林阴道上我遇见了瓦里娅。她一边走着,一边贴胸紧紧抱着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显得若有所思和有点儿聚精会神。瓦里娅一直是个面带笑容、乐于向人倾吐自己衷肠的女孩子。我预料她会走到我跟前叽叽喳喳地讲起来,把自己的什么秘密讲给我听。可是,结果并非如此。她把书抱得更紧、显得很窘、神情紧张。她好像怕我会窥见她的思想似的。我感觉到,她以极大的自制力抑止住自己眼睛里的微笑。瓦里娅的目光变得更深邃、更富于沉思和更忧郁了。她不想和我讲话,女孩子想自己单独呆一会儿。我的心高兴地跳了起来:多好啊,瓦里娅,我觉察到了你由女孩子成长为姑娘的那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