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的源泉,在于把高度的自觉性和个人对各种现象、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感情评价统一起来。从一个少年的心灵深处所进行的理智和感情的过程来看,道德习惯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道德习惯是确立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教育者洞悉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舍此就不可能对一个人有所了解,也不可能用细腻的手段——语言和美感——去影响他。

由于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道德准则才成为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没有道德习惯,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和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尊感。正是由于人们重视并习惯于这种高尚的道德真理,在他的意识中会闪电般地通过一些情感信号:应当这样做,因为不这样做,自尊心是不允许的。于是,道德真理就成为个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极为宝贵的东西。习惯使良心的这种内在的感召力变得高尚起来,而人的意识总是受感情保护的。这种复杂的过程只有在少年时期才能完成,因为一个人正好在这个时期能够领会具有概括性质的道德观念。少年期仿佛对各种思想都敞开了通向心灵的道路。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究竟应当怎样在少年时期培养起道德习惯呢?为了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使之掌握对于个人来说是神圣的绝对真理这样一些最重要的道德财富,应当做些什么呢?

在少年时期,自觉性和道德感的统一,在道德发展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道德感是照亮人们行为道路的明灯。苏联心理学家帕·雅科布松写道:“如果没有那种促使人们去深入理解社会道德准则的道德感,那么,这些道德准则实质上对他来说就永远是格格不入的。”[7]我努力使我的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表示关切和同情,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从感情上表示出明确的爱憎,目的是使少年们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非常关心,要求他们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感情上来理解它们。

少年们和我一起去观察和了解周围世界,而我就好像在把自己对各种事物、现象和事件的看法告诉他们:没有一样东西会使我们无动于衷。我们沿着树林走去,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有意义的一天——休息、散步、读书、观察、认识世界。在途中我们看到:有一辆载重汽车停在那儿,司机正在翻来覆去地检查发动机。他看到了我们,并且好像问我们能不能帮他一下忙。我们感觉到,这个人不会说一句请求帮助的话,然而他正等待着我们的帮助。在这种场合,就需要对少年们讲几句话,这些话应当促使他们深入思考现象的实质,用道德的真理去激励他们。我找到了这几句话,大概因为它们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这些话说到孩子们的心里去了。我们忘记了对林中美景的欣赏(当然没有完全忘记,我们还记得它,但是良心告诉我们:袖手旁观是可耻的)。我们派一部分人到村里的机器修理站去,其余的人就留下来帮助司机。

观察各种现象和人们相互关系中的道德表现,用心灵去认识世界——这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前提。公民的责任感是在基本的道德习惯中形成的。在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教育,能在人的心灵中牢固地形成这种习惯,这就是帮助别人的习惯,——不管他是否提出要求,都要去帮助他。

要使少年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感到激动不安,要促使他去体验各种感情——从亲切的同情和分担别人的不幸,一直到对于恶行的愤懑不平,——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深信,如果一个少年养成了敏锐地关切周围世界的习惯,他就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就会产生一种使他感到不安的想法:如果我对别人遭到的不幸或者对于恶行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那么人们对我会有什么看法呢?人们会怎么想呢?……形象一点来说,这种令人不安的想法就像一根灵敏的导线,情感信号通过这根导线从心灵传入意识:假如我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那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只有这样,道德的概念才会成为习惯。当一个少年单独一个人面对各种情况的时候,他是怎样行动的,——作为一个公民或集体对此所作出的道德评价,是使道德概念成为习惯的极其重要的前提。在一个集体里,人们精神上的交流具有丰富的内容,个人对于集体的责任感应当是很强的,务必使学生即使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当生活需要他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表现出果断、毅力、勇敢和诚实精神的时候,他也会感到集体的目光。

我们的任务是要使那些最基本的道德习惯成为一种传统,这首先是,如果为了别人的利益需要你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要有牺牲自己利益的习惯。把习惯发展成为传统——这是对意识进行艰苦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这种改造,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旧传统,用列宁的话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势力。[8]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进行着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建立起新的传统,这些传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传统的那些习惯,对人们的行动起着极大的支配作用,它们的教育力量就在于此。在少年时期,我的学生集体中形成了一种传统:集体对你个人的评价取决于你对待母亲、对待姑娘和对待妇女的态度。这一传统对开展自我教育是一种有力的推动——每个小伙子都希望以自己的举止行为培养起高尚的道德。

培养道德习惯的另一条重要规律,是要求少年对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劳动、对亲人、对集体里的成员的态度的行为,作出情感上的评价和产生亲身感受。我们总是力求让少年们把独立完成任务看做是一种乐趣来感受,而对抄袭和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表示出对自己的不满。要培养起这种感受,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要启发少年作出自我评价。要培养和发展细腻的感情,必然极大地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为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感情上的评价,他必须激发起自己的毅力。就少年们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提些建议,帮助他们选择一些专门训练的内容——这些都是形成道德习惯过程中的附加因素。要让少年不仅对好的行为,而且也对那些不能容许的行为作出情感上的评价,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体会到哪些事情是“不容许”的,实际上就是确定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方向。“不容许”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决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我们把每个少年对于这一点的感受看做是道德素养的基本特征。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特别注意让每个少年能体验到激动人心的快乐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他积极参加看起来与他个人利益无关的活动。

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三条规律,是要使教师要求学生作出的行为和道德原则一致起来。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原则性等等都是神圣的共产主义道德真理。这些道理不需要时时处处反复强调,也不需要总是把它们和那些最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做人之道联系起来。譬如说,一个少年在课桌上画了一个小鬼,或者把同学绊了一跤,使他摔破了鼻子,——不需要就这样的事情大讲人们对于社会的义务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什么事情都要放在一定的位置上,都要有分寸。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制定了道德习惯的纲要。纲要中列入了这样一些道德习惯:把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做到底;做工作只能认认真真,不能马马虎虎;任何时候都不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坐享他人的劳动成果;帮助老、弱、孤、寡,不管这些人是自己的亲友还是“外人”;使自己的愿望和道德上可以允许的满足愿望的权利一致起来;绝对不能容许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而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或增加许多困难;既要考虑自己的快乐、满足和欢娱,同时也必须顾及别人的需要;不能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快乐而给别人带来忧虑和不幸;不隐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要有勇气把这些行为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认为需要告诉的人。

培养道德习惯,不需要采取专门的方法和手段。集体主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质上就体现了培养道德习惯的要求。要使少年的良知和意志成为推动他作出良好行为的动力,这是道德教育这一细致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不能把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教师下命令和学生的盲目服从。少年应当时刻意识到:如果缺乏意志,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品行。特别是当环境要求少年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时,这就显得更为重要。孩子们刚进学校,我就培养他们有这样的思想:坦白承认自己不体面的行为,这是高尚的道德。不容许以惩罚相威胁,“硬逼”孩子承认错误。在培养道德习惯的过程中,不容许采用惩罚的手段。一般说来,采用这种手段时需要有最大的耐心并十分注意分寸。对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手段是随时准备着的,但他却从来不使用它。哪里广泛采用惩罚手段或规定了一套相应的惩罚办法来对付可能产生的不良行为,哪里就谈不上道德习惯的培养。马克思曾经说过:“从该隐以来,利用刑罚来感化或恫吓世界就从来没有成功过。适得其反!”13未经周密思考、单凭一时冲动而采用的惩罚手段,会给儿童和少年带来最大的危害,因为受到惩罚的人感到不需要再振作起来,使自己变好。弗·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惩罚使人摆脱了良心的谴责14。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而教育一个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心的谴责,那要困难得多。在童年期,特别是在少年期,一个人如能进行自我谴责、洗刷自己的良心,那就有了一股很大的力量。我总是努力使少年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之后,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