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真理的情感感染

世界观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真理的情感感染

高尔基在谈到自己痛苦的童年时代和卡希林外祖父的一只爱打人的手时,他写道:“从那些日子起,在我身上出现了一种对人们不安的关切,正如有人从我心上剥去一层皮似的,这种不安变得对任何委屈和痛苦——不管它们来自别人或是自己——富有无法忍耐的敏感。”20培养不安的关切,培养对人的无法忍耐的敏感,这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是在残酷的年代,在残酷的环境里,有人从他心上“剥去一层皮”,他的心在情感上变得十分灵敏,这是很大的幸福。然而在极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是这样:委屈和残酷使心灵变得粗鲁,使人变得残酷。当然培养情感感染决不是要人们去经受委屈和侮辱的考验。

教师的言语和学生行动的统一,是培养情感感染的重要手段,而情感感染在形成人的全部品质中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对世界观真理、观念、原则和规律性所表现的情感上的敏感,形象地说,就像一点星火,从这星星之火里迸发出坚强的信念、原则性和人们对自己信念的忠诚。只有当人们体验并遭受了种种苦难,感觉到观念、原则和真理的深刻性,他才会珍惜那神圣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由世界观的逻辑认识和情感认识的一致,形成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学生们在认识世界观真理实质的时候,产生一种赞赏、惊奇的感情,并因认识到人的伟大、充满智慧和美而引以自豪。

要达到这个要求并不是采取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是靠说大话或是故意作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而是通过对真理、观念、原则的深入的唯物主义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的威力,强调思想上对邪恶和黑暗的毫不妥协。情感认识不要求少年具有专门的情感表现手法。情感认识应当表现在心灵深处,它的力量就在这里。

感受世界观真理、观念、原则的灵敏性,只有在体验到它们的伟大、充满智慧和美之后才能产生。在少年期,人要积极地表现自己在精神生活中的各种观点和信念,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巨大。为了充实精神生活,为了树立乐观的世界观、培养乐观地观察世界并建立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务必使少年感到仿佛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是在和某种对立的东西发生冲突,这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对抗犹如引爆新的情感的燃料,也是个人对真理、正义、丰功伟绩和世界观真理的美作出极其鲜明的评价的动力。我们一直关心少年们在劳动中的世界观表现,力图使劳动对少年来说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是表明和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对待真理的态度的形式和手段。为了表现自己而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就是一种反作用力。例如,少年知道,要把板结的泥土变成能结果实的熟土,需要一年的时间,为此要创造一种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生机活动的环境。在完成这个工作的时候,少年不仅确认了科学知识的正确性,他还为科学、为人的认识、为自己本身而确立一种自豪感。这就是使人的道德力量得到锻炼的那种精神斗争。因此,没有情感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对成千上万的现象、事件和人的激情进行概括。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就其本质而言有着强大的情感根基,这种根基经过适当的培育会化生出诸如人的行动、关切和忧虑这样一些活生生的枝干来。然而这种根需要一定的环境。为了使根生气勃勃,长出幼苗,必须去体验和理解思想,这意味着,应该把自己摆进去进行对比。如果在少年的生活中对人们有着个人的看法:为了懂得道德,应该去热爱人,同时应该去痛恨那些使人受到屈辱的一切现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身上才能产生、巩固并发展对观念的纯粹个人的情感态度。

只有当少年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作为积极的、有效的因素深入世界,才能实现对道德真理、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的情感感染。用理智和心灵来认识周围世界,这意味着要在现实的、具体的表现中,即在和具体的人的关系中,在人的癖好和行动中,在与人的观点和命运的冲突中,来理解道德真理、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

少年时期道德面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这样一种观念:凡是有利于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一切都是道德的。把这种伟大的道德观念同时又是政治观念灌输到少年的心灵中,这意味着把少年引进公民生活的领域,使他们获得为祖国和为社会服务的公民的喜悦。我们始终认为,学校崇高的教育使命在于要使公民感——喜悦、自豪和责任感——成为少年精神生活中主导的、极其强烈的感情。当这些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少年在自己的活动中看到了公民的目的性。

我们也非常重视少年对这样一些观念的认识:要为人们做好事,要去理解并体验和你在一起的那个人的欢乐和痛苦,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心灵交给他,不能容忍漠不关心的态度,要痛恨那些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培养对这种观念的情感感染力,这并不意味着要无休止地重复讲这个观念,以便在认识和记忆中牢固地确立这一观念。一个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作为逻辑判断的这一观念,但是,如果他为其他人做好事并从中体验到高尚的情操,那么他一定是用理智和心灵去理解道德观念的。少年具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特点:当他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十分关切的时候,他对周围世界各种现象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他的心灵能更细腻更敏锐地去感受教师所说的话,去感受道德教诲和用言语来表达的道德观念。用理智和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是确立道德素养极其重要的前提。道德上冷漠的根源是情感上的冷漠。

培养情感,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家去谈论情感或者学习体验情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多次谈到,“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如果说在一般培养工作中不容许有故意的和人为的做法,那么在培养情感素养的时候,这两种做法特别有害。有这样一种刻板的公式:我给你讲什么,你就去理解什么,我要在你的心灵里树立什么,你就去感受什么,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好人——如果教师相信这样一种公式的效能和教育力量的话,崇高言语就会在少年的意识中变成不值钱的小分币。感情需要引发,需要激起形成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所必需的感情,而为此需要有产生情感的环境。

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的领域,是教师素养的本质。如果不去掌握细腻的对周围世界进行情感—美感观察的方法,就不能当一个教师。如果说发生在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周围的许多事情,从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挽回的损失,那么造成这些损失的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养成也没有发展从情感—美感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某种天赋的精神本质。只有通过生活才能获得、领会、养成、完善并掌握这种能力。如果要讲教学经验以及取得这些经验所必需的工作年限,我首先要把从情感—美感角度来观察世界(首先观察人)的细致性归到这个概念中去。教师之所以能成为儿童和青年的指导者,是因为他细致而又敏感地用理智和心灵来认识世界。在培养少年的工作中这一品质具有特殊的意义。少年的视野无限制地在扩展,他们的智慧具有认识并逻辑地分析抽象真理的能力;这样年龄的人看到的是离他们很远的事情,而往往不去注意他们身边的事情。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和加深少年期的天性和少年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少年用理智和心灵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