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道德素养

基本的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类道德的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规范的道德财富,在苏共纲领中得到了反映。它们是人类道德进步的最高成果,同时也是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的纲领。

幼年时期的道德准则主要反映在具体的、充满情感的行为中,而到了少年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些有利条件,就能向学生们阐明这些道德准则的思想实质,促使他们从道德上要求自己去作出高尚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解释道德准则、行动守则、信念以及促使人们去进行积极活动这几方面的要求时,努力使它们一致起来。

就道德准则问题我组织过几次专题讲座,为了鼓励学生具有正确的、良好的行为并把这作为公民教育的第一堂课,我在讲这些问题时充满了感情。下面就是我向少年们阐明的一些最主要的道德准则,这是道德素养的初步知识。

1.你们生活在人们中间。你们的每一个行为,你们的每一个愿望,都会对别人有所影响。你们应该知道,在你们想要做的事情和可以做的事情之间,是存在界限的。你们的愿望往往会造成你们的亲人的快乐或者痛苦。用觉悟来检验一下自己的行为吧:你们的某些行为有没有给别人带来不幸、烦恼或不便呢?你们的行动应当使你们周围的人都感到高兴。在对少年们进行这种道德教育的同时,我还指出,应该怎样和人们相处。当你们在做一件使自己愉快的事情时,就要想一想,你们有没有给别人带来不幸。譬如说,你们看到学校的林阴道上盛开着丁香花,就想摘它一枝。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鲜花盛开的灌木丛就会变成一片光秃秃的树枝,人们也就无法欣赏——你们的这种行为就意味着偷走了别人可以欣赏的美。

如果在集体的日常生活中能用人们道德关系的素养来加强这些教导的力量,那么就会培养出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对人们的欲望起制约作用,不容许随心所欲。而这一点对于培养责任感(这是公民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善于摆正自己的欲望和别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他就永远不会是个好公民。应当使一个人从小就意识到并懂得必须在某些方面克制自己的激情和欲望。譬如说,你想在这块绿草坪上玩一会儿球,可是不行:草地应当保持常绿,因为它能净化空气。如果不是从小就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就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不守纪律和任性的习惯,他们以为:我什么事都可以做,我什么都不怕。

所谓责任心,它的含义就是对某些人负责和为某些人尽责。我们努力建立起这样一种工作关系:让少年们去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活动,为他们作出榜样。

2.你们享受着别人为你们创造的福利。人们使你们得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幸福。对于这一切,你们应当以良好的行为去报答他们。这一个道德准则是公民义务感的最重要的源泉。一个人应当认识到,他是一个公民,因而肩负着重大的职责,而在没有深刻理解这一真理的全部含义之前,他就应当知道以德报德,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良心不应当允许他仅仅成为幸福和欢乐的享受者。“你们有舒适、明亮、洁净的教室、专用教室、健身房、直观教具,”我对少年们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别人为你们创造的。你们应当对这一切有所报答。黎明前一片寂静,当你们还睡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的时候,挤奶员早就已经在牧场里工作了:她们清扫牛粪,挤奶——为你们准备温热的鲜牛奶。户外天寒地冻,而拖拉机手还是把拖拉机开到地里去收割喂牛的饲料,这是为了让你们在明天、后天,每天都有牛奶喝。在学校的厨房里,炊事员升起了炉子,为你们准备早餐。司炉工把中央供暖的锅炉烧得更旺,以便当你们来到教室的时候,暖气管已经很热了。人们慷慨地向你们提供一切,同时也在期待着你们的报答。你们现在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来为人们做好事了。”

对人们感恩——这是同责任感、义务感和公民自尊感一致的。要使一个人受自己良心的驱使去为别人做好事,这是道德教养的基础。

这儿是畜牧场的大楼,里面有供牧场工作人员休息的场所。让我们在这儿种几棵苹果树,使这个角落成为你们的母亲和姊妹们享受自然美的一角。这件工作给少年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因为它受到崇高思想的激励。接下来少年们又开始为人们做另一件事——他们就这样沿着培养道德素养的道路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的情操变得高尚了,在他们的心灵中树立起一种对于长辈们给予他们一切的感激之情。于是在一个儿童或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了一种为人们做好事——以德报德的习惯。如果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就形成了这种习惯,那么到了青年时期,这个人就不可能活着而不为人们做好事。他会感到自己在道德方面已经成熟了,这首先是因为在进入青年时期之前,他已多次体验到进行创造的乐趣,为社会而劳动的乐趣。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快乐都是劳动创造的,而且只能用劳动来创造。不劳动就不可能正当地生存。人民教导我们:不劳动者不得食。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就是把勤劳的工蜂酿成的蜜贪婪地吞食殆尽的雄蜂。学习是你们最主要的劳动。去上学也就是意味着去工作。为了在少年们的意识中树立起人民所要求的劳动观点,我们对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培养劳动习惯。在学校里形成一种不允许怠惰懒散、无所事事和衣冠不整的气氛。从小偷懒就为以后过好吃懒做的寄生生活种下了恶果。当一个小懒汉长成一个大懒汉的时候,要铲除这种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种下的劣根,就非常困难。我们时刻注视着这样一种危险倾向:对长辈们所创造的财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或者不假思索地任意挥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懒汉和寄生虫。要防止这种危险是不容易的,因为乍一看来,小孩子不做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危险的开端。如果家长(有时是教师)希望儿童或少年的生活过得舒服些,把他们庇护起来,不让他们去克服困难,这就隐伏着很大的危险。

劳动是道德之源。必须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始终贯穿着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自尊心。务必使我们的少年具有一种明确的公民目标,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与集体一起感受由于斗争的胜利而带来的欢乐。在劳动领域有着进行精神斗争的广阔场所,这种精神斗争就是我前面讲述的,是形成人的道德面貌最重要的条件。少年们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神都寄托在劳动的乐趣上,他们才能懂得不劳动就不可能生存这个真理。劳动的乐趣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乐趣与其他方面的乐趣不同,因为一个人在劳动时总是尽力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他随心所欲的事,于是他就会因替别人做了好事而感受到乐趣,就会希望去做为公众谋利所需要的事情。

一个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乐趣——进行创造的乐趣,劳动的道德意义就在于此。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少年们不是从童年起就习惯于劳动,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谈不上什么劳动的乐趣。少年们在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成为现实,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童年时期,当他们还在一二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去开辟小花园、葡萄园,为人们培育各种花秧和玫瑰花的树苗,从而把荒地变成了鲜花盛开的花园。12~14岁的少年就已经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为自己参加了劳动而产生了最初的公民自豪感,因为他们在9~10岁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自己劳动的最初的物质成果。这是培养初步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条件。一个12岁的孩子看到用自己的双手培植的鲜花盛开的花园,他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会用他为人们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走过的道路。这种感受愈深刻,他就愈能自觉地产生他对人们所负的公民责任心。

我们努力使集体中没有一个少年不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在集体中不应当没有个性;劳动的愉快不仅使集体受到鼓舞,也使每个人对自己的优点有深刻的亲身感受。我们注意使每一个少年都能从自己劳动的物质成果中清楚地看到自己本人,就像照着镜子,看到了自己掌握的技能、工作的坚定性、意志力和创造思想的发挥。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劳动就不能生存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才能深刻地铭刻在少年的心灵中,成为最神圣的东西。假如你们喜爱园艺,那你们就去培育树木,供大家观赏,使大家都能从中看到你们对劳动的热爱和你们的智慧。假如你们爱好技术创造,那你们就制作一些物理仪器,这些仪器不单单能为你们的小同学这一“代”服务。一个少年,只有当他专心地从事劳动,深入到劳动中去,在劳动中克服困难、掌握知识、锤炼意志的时候,他才真正开始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教育少年和少年本人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规律。

4.应当和善地对待别人,关心别人。要帮助弱者和没有自卫能力的人。不应对别人做坏事。要帮助陷入困境的同志。要尊敬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们生命,教育你们,期望你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正直的公民,成为心灵纯洁、才智出众、心地善良和双手灵巧的人。对别人仁慈、关切,乐于助人——这是富于人性和作风正派的基本品质,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这些品质要成为他个人的道德财富。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每个人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在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没有起码的人性,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道德;没有细腻的感情、缺乏同情心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

有人认为,既然在我们的时代应当培养能适应各种情况的有毅力的强者,那么也就用不着讲什么仁慈、诚恳和同情了。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诚然,我们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在我们公民的心灵中树立起一种对于祖国的敌人毫不妥协的精神,准备好去和蓄意侵犯祖国的自由和独立的人进行殊死搏斗。但是,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关于仁慈、诚恳和同情的教育,他也就没有憎恨敌人的高尚情操。因为勇敢精神是人类高度仁慈的表现,而对敌人的仇恨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童年期和少年期应当是培养仁慈,人性和同情心的时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的心灵这一灵敏的乐器才会弹奏出人类崇高感情的最高音阶——从对母亲的最细腻、最温存的关心到对敌人的憎恨,对思想上的敌人毫不妥协。

可惜的是,很多学校都忽视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人们要求少年了解崇高的道德真理,却没有注意到他用弹弓打死小鸟,毁坏树木。人们对少年讲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而他一面听老师讲话,一面却在为即将来临的考试或测验准备作弊用的小纸条。起码的行为不端是造成思想贫乏、心灵空虚的根源。

只有对人民具有一种强烈的爱,才能激起对敌人的憎恨。为了防止儿童和少年成为冷酷无情和漠不关心的人,我们努力使他们对一切有生命的、美好的东西表现出关切、忧虑和激动不安的感情。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关心在严寒中挣扎的可怜的小山雀,把它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如果他能保护小树免受损害,那么这个孩子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对人残酷无情和毫无恻隐之心的人。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任意地伤害或毫不可惜地去毁坏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一切使人崇敬的东西,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惯于侮弄亲人的小霸王。

在生活中会遇到过多少这样的小霸王啊!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准备去上学,但怎么也扣不住大衣的纽扣。他不是心平气和地请大人们帮助,而是干脆把大衣一脱,准备不穿大衣去学校。他希望母亲因为他的不遂心而惶惶不安,甚至哭起来。当他把母亲折磨得流眼泪时,就感到一种满足。对待这种看来“无罪”的霸王行为,应当明智地、有分寸地、关切地,同时又是顽强地、严格地进行斗争。

一个进入少年期的人在智力发展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观念世界,他的思想会促使他刨根究底地去寻求有关世界观问题的答案。人的生活中的这种合乎规律的质变孕育着情感素养落后于思想素养的危险。为了避免情感素养落后的现象,在少年期也要和在童年期一样,必须从事劳动,因为劳动能激起并增强善良、真诚、高尚的感情。如果一个14岁的少年认为,挽着母亲的手和她一起去俱乐部,或者去关心一下花和鸟这样一些事情会有损自己的尊严,那是很可悲的。关心母亲、祖母、祖父和小弟弟小妹妹,这和关心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集体生活同样重要。少年和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可惜,这方面还没有作过很好的研究。

我们一直注意让少年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处在家庭的环境中,特别是和母亲待在一起。没有必要老是“抓住”少年们不放,老是要为他们组织集体活动。在节日前或是在节日里,就让少年同母亲、父亲在一起——这样是最好不过的。

5.对那些总想依赖父母过日子的人不要不闻不问。不应容忍那些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的人。要憎恨那些挥霍浪费和盗窃社会财富的人。这一道德准则能否遵循,取决于为人们而劳动的观念是否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只有那些能凭良心去做好事的人,才能认清罪恶并与之势不两立。我们认为,培养公民与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行为作毫不妥协的、积极的斗争,这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孩子们看到了浪费现象和随便对待公共财产的行为,看到了懒懒散散、无所事事、阿谀奉承这样一些恶劣行为,却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那是不能容忍的。但如果大人们也是用漠然置之的态度对待这些恶劣行为,那就不可能促使孩子们与这些行为进行积极的斗争。我们设立了少先队绿化保护岗。如果少年们看到了成年人在毁坏树木,那么只用讲道理的方法与这种恶劣行为作斗争就不够了,不给任何处罚或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都会伤害少年的心灵。我们要让公众舆论来迫使做坏事的人赔偿损失。

少年们从自身的经验中认识到并确信:做了好事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因而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到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作中去。假如说一个少年有那么一次对生活中所见到的恶劣行为表示愤懑,并采取蔑视和毫不妥协的态度,那么他就会做10次好事,从而在生活中把做好事确立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要是一个人忘记了这个行动准则,他长大后就会变成一个好说大话、蛊惑人心的人,一个“专爱告发别人”的人,而对于有成效的好事却不屑一顾。

掌握了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之后,学生们就能认识到,共产主义实质上就是仁爱和道德的最高形式,是吸取了人类最宝贵的道德财富的思想和信念的体系。如果不具备这个最基本的素养,一个人在道德发展方面就会一无所获。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共产主义道德的思想和原则——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在为祖国的自由、荣誉、独立、庄严和富强而进行的斗争中所表现的坚忍不拔和英勇顽强的精神——都将成为不能理解的东西。

只有在学校集体中确立了人们相互关系方面的基本道德素养,才能在孩子们的意识和心灵中培养起最起码的道德素养。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同时又是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这些相互关系都是属于同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应当真正像对待一个人那样去对待每个人。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们的相互关系包括了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和集体中的全部成员——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被教育者。我想对做少年教育工作的人提个建议:如果你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顺手一些(大家都知道,做少年的工作是很困难的),你们就要使自己与学生们的相互关系充满深刻的相互尊重的精神。我们都是传授各门基础学科的教师,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的基本点就在于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要把每个学生首先看做是应当受到很大尊重的有个性的人。我们用“您”称呼少年。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含义——使少年感觉到,所有的教师对他的这种能够达到智力、道德、思想和美感发展的最高峰的创造性的个性都非常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同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包括他的一切长处和一切短处)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总是让他懂得并使他深深体会到这样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年轻人(年轻姑娘),我们不仅看到今天您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且也看到将来您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不仅尊重您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取得的一切,而且尊重您将要取得的一切。但是只有依靠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并通过我们的帮助,您才能达到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们用这个简单而有礼貌的“您”的称呼,表示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发展的前景;我们使少年懂得并体会到,我们尊重他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苏联公民,未来的孩子们的父亲或母亲,未来的能工巧匠、诗人,一个有权感到自豪的人。应当找到一种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的好形式,这种形式能使学生了解到,你尊重他哪一方面,你所注意的是他心灵深处的哪些隐秘的角落,只有这样,他的心灵才会像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样一朵最纯洁的花朵,敞开在你的面前。

这里应当注意教育过程的逻辑本身所设置的一些暗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考查(测验),教师会随时把一个学生的成绩和另一个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这后面就隐伏着种种危险——产生失望情绪,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变得孤僻、冷漠和凶狠,也就是说,隐藏着产生这样一些精神状态的变化的危险性,这些变化导致人们的心灵变得粗野,而对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些细致的手段——语言和美感——却会失去敏锐的感觉。教育者常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个少年会用粗暴无礼的话来回答别人的好言相劝,为什么他不懂得别人的情谊?这是因为他的心灵变得粗野了,以致对别人不信任、怀疑,人的心灵最敏感的部分——自尊心经常受到刺激而使他的心灵不断受到“锤打”。有人会这样说:你瞧,你的同学回答问题得5分,而你却总是得3分,你怎么就不害臊啊?你难道没有一点儿自尊心吗?——话倒不一定这样说,但是话里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这样。如果经常抱怨少年没有自尊心,就会使他变得麻木,以致丧失自尊心,少年的心就会像蒙上一层冰似的。这时候你想要把一些善意的话语印入他的心坎,就会像用温暖的手掌去化开一块厚冰那样:用手掌是化不开的,只有用火加热才能使它融化。

怎样才能绕过教育工作中的这些暗礁呢?我们总是不让少年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不信任他。因为只要他一有这种感觉,他就会用巧妙的办法欺骗教师和家长,而且欺骗手段十分高明。对少年不信任,就会使他的心变得麻木不仁,使他不可能去独立解决问题,不可能用自己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他会习惯于别人抽一鞭,走一步。他们寄希望于一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不能用耳提面命的办法,也不能扶着他走路,而是要为他提供选择的自由,结果是他所选择的道路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用自己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从中体验到要看重自己。

我们教师之间说定了(大家从未违反过这个协定):如果一个少年没有完成作业是因为他有些地方没有弄懂,那就不要马上给他打分,免得他心慌。一般说来,我们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你还没有搞懂,那就再去钻研一下,思考一下,独立地去完成那些全班同学都应完成的作业。”——我们对他讲话的意思和语调就是这样的。少年们以真诚的态度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来回答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如果学校生活的全部精神不是去培养少年的自尊心,那么要建立这种关系就只能是一种无法兑现的幻想。应当指出,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建立不起这种相互关系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教师和少年在精神需求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作为一个教育者每个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受教育者,教师会在自己的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一点火苗,从这点火苗可以看出,一个人是绝对不会停留在他今天这样的水平上的。

我们注意保护少年们的自尊心,总是避免作这样的对比:您学得好,而您学得不好。人们的才能各有不同,因此在对他们的智能劳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非常注意分寸。我们根据每个少年是否有向上的愿望,是否信任我们教师,是否信赖我们——据此来评定他们的知识。如果一个少年在学习和智能劳动方面没有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果他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条件没有得到发展,那么我们就认为他的精神生活是不完美的。

师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善良愿望、真诚的同情、相互信任和细腻体贴的关系——这一切是我们教育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它使孩子们能很好地领会教师说的话,更好地接受有关道德的指导、劝告和要求。少年的精神需求愈丰富多样,他从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愈多,书籍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愈重要,那么他就愈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真心诚意和关怀体贴,他的心灵就愈能细致地领会我们对他所采取的与人为善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是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则。不能通过某些外来的手段在师生的相互关系中进行道德素养的教育。道德素养的基础在于人们精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在于思想是否丰富,感情是否细腻和高尚。我不但非常注意少年讲话的内容,而且也很注意他和我们教师讲话的语调。如果一个少年表现出哪怕是一点儿粗暴无礼、心肠“冷酷”或者精神“麻木”,都会引起我的重视。

在柯利亚和米沙12~13岁的时候,我从他们身上感觉到了这些令人担心的迹象。我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磨炼”这两个少年的感情。为了能在这段时期内用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充实这两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我有意识地给他们看一些书,使他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我注意尤其在这段时期提高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敏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教师手中掌握着防止粗暴无礼、冷酷无情和缺乏道德素养的有力武器——这就是音乐疗法。冬天寂静的晚上,我把柯利亚、米沙以及另外几个和他们一样的少年邀请到音乐室来,我们一起欣赏格里格、柴可夫斯基和西比利乌斯的作品。在这几个晚上,我们很少说话——除非有时要解释一下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意思,把少年们引导到音乐形象的世界中去。我高兴地看到:少年们的心灵渐渐解冻了,他们的眼神因受到崇高思想的鼓舞而闪现出光彩,充满了细腻而高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