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造型艺术作品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伟大感和美感,提高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他们观赏绘画像听音乐一样,是对他们施加情感—美感影响的一种复杂的方法。童年时期思维的具体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理解造型艺术的抽象内容感到困难。儿童在观赏伊·希什金的画《黑麦》的时候,他看到的仅仅是黑麦,要使儿童能看出某种更有意义的东西——人类的感情世界,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理解绘画的最初训练是直接观察大自然。为了看懂、感受到并爱上绘画,人们必须在大自然里接受长期的感情教育。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应该学习发现大自然的美,使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大自然之间仿佛被一条条智力的、情感的、美感的和创造的线路联系起来了。要使认识自然现象和大自然的美成为他们思想和感情的源泉。儿童惊奇地在一块初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孤零零的草地或林中空地的前面停住了脚步,在一丛周围长满琥珀色浆果的野蔷薇或草原上一座笼罩在淡淡的薄雾中的坟墓面前停住了脚步,——那是儿童由于受到了美的激励而停住脚步。为此我足足等待了好几个月。这种发现美的过程向我说明了很多问题,它首先表明,儿童已经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某种他自己的、个人的爱好。如果能使儿童比较早地提高到美感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阶段,那也就能更好地培养他观赏绘画作品的能力。
观赏绘画就是深入地认识事物,特别是认识感情世界。有些画是儿童难以看懂的,这种画就要放到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去观赏,但是,在童年期“见过”以后,在整个一生中不再重复观赏的画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真正的艺术中没有任何初等的东西。每件作品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感情世界。像希什金的《黑麦》、阿·萨拉索夫的《白嘴鸦飞来了》、伊·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和《小白桦树林》、格·尤昂的《俄罗斯的冬天》、阿·布拉斯托夫的《初雪》,这样一些“初等的”作品,既可以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观赏,也可以放在青年早期观赏;人们每次观赏都可以从画中发现某种新的东西。反复观赏绘画能丰富和发展情感记忆,培养敏锐地感受美的能力。通过反复地感受美,造型艺术才进入少年的精神世界。因此,随着每一个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美感发展的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中要不断使用新的绘画作品,同时也要反复观赏已经看过的绘画。
我的每一个学生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现和爱上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独特的、惟一的角落。平淡无奇、普普通通的池塘、树林、灌木丛、田野,在孩子们的意识中获得了情感色彩。对那些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熟悉的绘画进行反复观赏是以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的情感财富为基础的。依·奥斯特罗乌霍夫的画《秋色如金》和伊·列维坦的画《金色的秋天》是在初冬薄暮中雪花慢慢地飘落到大地上的时候观赏的。孩子们从画面看到的景色和大自然在当时的情景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是打开情感记忆源泉的补充动因。少年们的心中燃起了一种愿望——希望重新看到活生生自然界的金色的秋天,而不是画面上的。但是这种愿望现在不可能实现,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兴趣不断增长。
我努力使我们到大自然去的每一次旅行、每一次接触周围世界的美,都能在儿童和少年的心灵中留下一点儿欢乐。这是重新观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使情感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巨大吸引力就在于使人们感受到欢乐。孩子们在三年级,特别是在四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布置了自己的小画廊:保存绘画的复制品。他们很爱观赏绘画,这使我感到欣慰。这种个人的爱好在艺术世界中是无比珍贵的,要比建立所谓“学校的特烈基亚科夫绘画陈列馆”等等珍贵得多。如果画在墙上挂了几个月,学生们都不再注意它们了,那么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大部分情感影响和美感影响。孩子们在少年时期按创作年代的先后来熟悉造型艺术。但是,不能够严格按创作年代的顺序来拟订美术讲座和观赏绘画的计划。我们把观赏下列绘画安排在同一个时期里:波·约翰逊的《审讯共产党员》、阿·布拉斯托夫的《割草场》、伊·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奥·罗丹的群雕《加来义民》[9]、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辽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年龄特征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反映人的复杂而多侧面的精神世界的绘画作品。
我把那些反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战士的道德美和道德功勋的绘画放在首位。艺术应该是认识感情世界的源泉。在理解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方面。这条美育的规律是异常重要的。必须对少年们就绘画的内容进行讲解,而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当然要超过对儿童的要求。我们多次观赏沃·谢罗夫的画《列宁会见农民代表》。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我解释了在表现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方面的细腻特点。少年们懂得并体会到农民们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时所表现的那种信任、沉思和亲切的感情。然后我又谈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画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和我们祖国的命运。阐明这个哲学背景不仅对于深入理解艺术作品是必要的,对于认识人的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公民感情——也是必要的。
在对约翰逊的画《审讯共产党员》的内容进行评述之后,我对作品进行了心理和思想概括:画家通过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胜利。
我讲述了雕塑家伊·乌切季奇创作的解放战士的塑像(在柏林的特雷普托夫公园)的故事,这个故事激起孩子们深刻的自豪感,他们为我国人民把世界拯救出法西斯主义的伟大功勋而自豪。
关于苏联人民在战胜法西斯方面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的讨论,成了少年们认识一系列关于人——英雄、爱国者、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奋斗的战士——的其他艺术作品的出发点。有些绘画使少年们为祖国的命运而激动地进行思考,它们是:沃·瓦斯涅佐夫的《勇士》、玛·格列柯夫的《加入布琼尼的队伍》、沃·谢罗夫的《西伯利亚游击队员》、波·普罗罗科夫的《在娘子崖边》。有些作品激起少年们对法西斯、对黑暗势力深恶痛绝的感情,它们是:库克雷尼克塞的画《结尾》、德国反法西斯雕塑家费·克烈美耳的群雕《布痕瓦尔德的蒙难者》、波·普罗罗科夫的画《母亲》。我阐明了忠于祖国和在对敌斗争中坚强不屈的公民思想。这种伟大的精神,这种对敌人毫不妥协的气概使孩子们深为感动。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观赏了克烈美耳的群雕,以后每年都要重复观赏。孩子们每次观赏时都会从这群受饥挨饿、经受严刑拷打但毫不屈服的人的精神面貌中发现新的东西。仔细观赏这座群雕是理解其他优秀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情感—美感评价的一项准备工作,这些作品是:奥·菲韦斯基的塑雕《不可征服的人们》和格·约库博尼斯的塑雕《母亲》。我把揭示人类精神的全部伟大意义和美看做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如果一个人充满了为人民、为祖国服务和为人类的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思想,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罗丹的不朽作品《加来义民》在我的学生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我们在几天之前先转述沙尔·德·科斯丹尔的长篇小说《季利·乌连什皮格利》的内容,以后再观赏这幅画。少年们屏息静听我对加来城事件经过的叙述。这一早已成为过去的英、法之间百年战争中的事件在少年们的想像中复活了。英国国王派军队包围了加来城,他向城里的市民发了一份严厉的最后通牒:要想使加来城不从地球上消灭,只有一个条件,让6位很有名望、最受人尊敬的市民脱去衣服,只剩一件衬衫,颈上套着绳索,把城门钥匙送到胜利者那儿去。国王事先已经决定处死这些市民。为了拯救城市,6位爱国者决定牺牲自己。他们满怀英雄主义的决心,忍受死亡前的哀伤和恐惧向前走去;他们步履蹒跚,满怀痛苦和忧伤向生活告别。
这件作品体现了人的伟大,充满了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我把这件作品中所表现的悲愤的情景和英勇精神作为培养学生情感—美感素养的认识准备,以便去观赏反映我国人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功勋的苏联造型艺术作品。理解和深刻感受人民的爱国主义功勋的思想,是个人作出自我肯定的顶峰。艺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唤起年轻公民作为一个人的自豪感。艺术形象中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必须联系爱国主义思想来唤起和牢固树立这种自豪感。学生们观看了反映我国人民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英勇斗争的绘画,其中有的反映不久以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有的反映遥远的过去的战斗。观赏阿·布勃诺夫的画《库利科沃战场的早晨》、玛·阿维洛夫的画《别列斯威特与杰鲁别的决斗》、沃·苏里科夫的画《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唤起了他们的自豪感,他们为我们先辈们建立的功勋而自豪。
造型艺术是洞察人民精神生活的有力方法。如果不让年轻的公民通过自己的心灵来认识、感觉和体会我国人民过去年代所遭受的可怕动乱和深重苦难,那么对年轻公民的心灵的培养就会陷入片面性。我们专门举行了若干次晚会来观赏下列绘画作品: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沃·彼罗夫的《葬礼》和《三匹马驾的车》、格·米雅索耶多夫的《地方自治局在用餐》、斯·伊凡诺夫的《移民的死亡》、阿尔希波夫的《洗衣女工》、科·萨维茨基的《作战去》和《铁路修理工作》、沃·魏列夏庚的《受了致命伤的人》和《战争赞礼》。青年一代只有懂得并体会到劳动人民过去的种种遭遇,才会珍惜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肖像画是对少年进行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极为有力的手段。在我们这个教育集体的教育工作体系中,培养学生具有感觉人的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感觉人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感觉别人心灵中最细腻的运动,善于从人的眼睛里去发现他的痛苦、委屈、忧伤、不安和孤独。而最主要的是,必须善于从自己亲近的人的眼睛里看出并感觉到,这个人正需要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我认为,教育工作中最细致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是培养学生从情感上非常灵敏而亲切地去感受别人的思想和感情。眼睛是思想和感情的镜子。不管我们在观赏哪一幅画的时候,我总是要少年们注意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的眼睛。从这个观点来看,绘画和雕塑作品是构成情感—美感教育的一整套教育体系。
眼睛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感受的最复杂的领域。我们安排的有关观赏绘画的一系列讨论都是着眼于这个领域的。我努力使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画家所反映的人类的崇高精神为我的学生们所接受,而让那些首先在人的眼睛里明显地反映出来的精神缺陷引起少年们的蔑视。
学校幸运地获得了辽奥纳多·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的复制品。关于这幅画我们进行了若干次专题讨论。我讲述了这幅作品的宗教基础之后,把孩子们引进了复杂的人类感情的世界,我向他们证明,宗教神话只是一层外壳,它只是揭示人类欲望深刻的个人表现的一个借口。孩子们为感情认识的巨大力量所吸引,当然就忘记了他们面前的那幅画是以圣经中的情节为主题的。他们看到了人类欲望的复杂表现,看到了善与恶、道德高尚与道德堕落(叛卖)之间的冲突。
我们组织了几次晚会,专门观赏辽奥纳多·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拉斐尔的画《拿着花的圣母》和《西斯廷圣母》,这对少年来说是令人神往的,充满无比的诗情画意。我很想使我的学生们能体验到人类感情的美所激励的感情,使这种美有助于还处于确立世界观时期的少年们能感受到人们心灵的内在的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人的道德面貌、精神财富和智力特别好钻研,特别敏感。几十年的学校工作使我确信,对人的认识必须在感情积极颤动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只对少年说:“人的美好就在于人具有高尚的感情”,那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感受和感觉到感情上的美,那么这句话对于心灵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在观赏辽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画的时候,我特别强烈地感到必须把美感素养和言语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成为能激起学生诗的思维的情感—美感刺激因素。只有当人们进行诗的思维的时候,才能对人的美产生深刻的美感。在讲解这些世界艺术杰作的创作史的时候,我谈到的不仅仅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言语是情感—美感的刺激因素,它最本质的东西是潜台词,是画家感受到的、他在周围世界所看到的一切。我给学生讲解了画家留在蒙娜·丽莎嘴角上和眼睛里的微笑是怎样引起的。在这方面,人的眼睛特别深刻地用富有诗意的表情作了说明。这位天才的画家在年轻妇女的眼睛中所反映的一刹那的表情,包含了整个感情世界。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孩子们的想像中对模糊的、不明确的、转瞬即逝的感受所形成的诗一般的概念。如果他们的心灵中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产生富有诗意的感情。
为观赏拉斐尔的画而举行的各次晚会,对我来说既是困难的,同时也是愉快而富有魅力的。拉斐尔的这些艺术作品把基督教的精神和古希腊罗马的古风融合在一起,也把那种认为为了拯救人类不可避免要作出牺牲的神魂颠倒的天真信仰和人类感情、母亲感情的崇高的美融合在一起。我在考虑,怎样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来揭示真正的人类的美,这种美能够使离开文艺复兴时代几个世纪以后而且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人的感情变得崇高。我向学生们揭示了人高于上帝的那种普通而又永恒的真理,我说的话越是恰当,艺术美和人类的美就越能强烈地使少年们感动和激奋。我要努力找到这样的话,这些话能帮助孩子们对于人的感情产生强烈而鲜明的概念,这种感情反映出对最珍贵的东西——儿子、女儿、人的幸福——的态度。圣母把自身的一部分——自己的儿子——作为祭品奉献给世界以拯救人们,我的学生们从圣母的形象中看到了世界上最崇高的美——母爱的力量。母亲的眼睛里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惊恐不安和遭难的预感;她颤抖的嘴角不仅表现出泰然的神情,还表现出坚强的决心。世界上没有一件艺术作品能在人的眼睛里反映出如此强大的母性力量。依·克拉姆斯科依把《西斯廷圣母》称作“各族人民想像中的画像。”他说:“甚至到人类不再信神的时候……这幅画也不会失去价值。”克拉姆斯科依的这句话表达了对拉斐尔创作的全人类共同的理解。
在孩子们成长为成年男女的时期,我们不止一次地观赏拉斐尔的这幅作品,观赏斯·波蒂切利的《维纳斯的降生》[10]、扬·弗梅尔的《读信的姑娘》[11]、埃·德拉克洛瓦的《在街垒中的自由》[12]、让·安格尔的《泉》[13]、彼·鲁本斯的《叶列娜·弗尔曼和孩子们在一起》和《西班牙公主伊扎贝拉的侍女的肖像》[14]、沃·谢罗夫的《拿桃子的姑娘》、沃·波罗维科夫斯基的《姆·洛普欣娜肖像》、雅罗申科的《高等女校学生》。我坚信,当一阵阵不可理解的愿望和激情开始轻轻地叩击男青年心扉的时候,向他们揭示全人类美的最高体现——女人的美的全部奥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努力使男女孩子们都来崇扬女人的美,把它作为某种理想化的、不可侵犯的东西来对待,而让女孩子们确立隐秘感和贞节感。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艺术,那么任何道德教诲、不管它们如何有力地被生活经验和对人类美的虔敬感情所阐明,都不会在年轻的心灵中确立这种崇高的感情。
长时期来我未能找到使我的学生们了解肖像艺术的深度和美的“钥匙”。他们在五年级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三次死亡》的时候,我给他们观赏依·克拉姆斯科依创作的这位伟大作家的肖像。少年们在听和感受列夫·托尔斯泰的优美的作品的时候,越来越仔细地端详他脸上的特征,特别是他的眼睛。在我们面前逐渐展现出“对人类生活的隐秘活动的深刻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评论年轻的托尔斯泰时说的话)24。刚毅而充满崇高思想的脸庞,目光炯炯,能察觉一般人不易察觉的东西,表现出全神贯注、求知心切和那永不枯竭的寻求真理的渴望——这一切在朗读的影响下都被看做活生生的现实,看做诗一般复杂的难于理解的心灵财富,这个心灵需要我们去认识一辈子,而且将始终不能彻底认识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在向8年级学生朗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把一幅巨大的复制品画放在他们面前的情景。我知道这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是在作家写作上述长篇小说的时候画下来的,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点告诉给少年们。可是,拉丽萨在听小说里各个主人公发表意见和对话的时候激动地说:“这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他本人也是这样想的。”
我不记得有什么事实能和这个小小的插曲一样地意味深长,表现出艺术的强大力量。
一年以后我们读《战争与和平》,我们面前放着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巨大的肖像画,这幅画是列宾创作的,时间是在克拉姆斯科依为列夫·托尔斯泰画像15年以后。现在我的学生们从这同一个思想家的眼睛中看到的是另一种东西:用他们的话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脸“焕发出智慧和安详的光彩”。
在倾听穆索尔斯基的作品片断的时候,孩子们仔细端详列宾创作的这位作曲家的肖像画。音乐帮助孩子们理解并感觉到列宾创作的灵感和他攀登的创作高峰,画家正是用这种灵感和站在这样的高峰上才能够看清楚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并把他的像画下来,按照斯塔索夫热情洋溢的评论:他是用火一样的热情作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