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坚定性
季娜的遭遇是很不平常的。她的母亲不希望把她生下来。母亲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早产,或者孩子生下来就是死的。但女孩子生下来却很健康,就是容貌有些缺陷——脑门扁平……季娜生下来以后,她母亲还是想摆脱她,把这个婴孩一个人放在房间里,很长时间不去喂她。只是由于一种偶然的侥幸,才使这个女孩活了下来。从此以后,母亲产生了怜爱女儿的感情。她想到自己曾经对孩子这么狠心,就感到很难受。于是她就时常对着孩子哭泣,为孩子的健康担心,而女孩子却长得很结实、很健壮。
季娜上学以后,很少有人注意到她扁平的脑门。女孩子在头上包了一块头巾,这个缺陷就看不出来了。“蓝蓝的眼睛、淡淡的发辫——长大后一定是个真正的美人。”——我们教师都这样认为。
季娜是个聪敏的、求知欲很强的女孩子,她非常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容易相信别人,——这些特点使她在集体中显得与众不同,她对同学们的快乐和痛苦都非常关心。要是有谁病了,没有来校上课,她就为他担忧、难受,就要去探望病人。情感丰富灵敏,感受性强烈——这种精神上的特点可能减少,但也可能加深教育工作的困难。具有这种情感特点的人,一旦领悟了道德真理,就会在其敏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思想就会很快变为信念。但与此同时,灵敏而又感受性强烈的心灵对真理的感受也非常强烈,然而,要领悟这些真理,就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在10岁的时候,季娜敏感的心灵第一次显示出童年时代的不幸所留下的影响……一天清晨,离上课的时间还很早,季娜的母亲惊慌失措,泪痕满面地跑来找我。
“怎么办才好呢?季娜整整一夜没有睡觉。从昨天晚上起她就若有所思,长时间地睁着眼睛躺着。我已经睡着了,但她的哭泣声把我惊醒:‘妈妈,难道我们大家都会死吗?包括您和我,包括所有的人?……’我能对她说什么呢?只好尽我所能地安慰她,但她老是哭。后来总算安静了一些,但还是一分钟都没有睡着。”
根据经验我知道,关于人总是要死的这个想法,会使情感灵敏、感受性强烈的心灵受到震惊。但像季娜那样深刻的感受,我还从未遇到过。这个女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落落寡合。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与她无关,她一头钻进自己的想法里去了。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往往是一开始她好像还在注意思考所学的东西,过了一会儿,她的目光就会停留在空间的某个地方,眼中充满了泪水。
高尔基曾经说过:对于死亡的恐惧会把人赶进宗教信仰的监狱。17这种恐惧会使人的精神力量受到束缚,并能对人的一生的道德面貌和思维发生深刻的影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季娜能够感受并亲身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希望乐观主义的世界观能成为一块三棱镜,使季娜能透过这块三棱镜看到大自然,看到人们,也看到她自己。幸福——这首先是一种乐观主义,是对于光明的未来的信心,是创造性的劳动,是感受到由于满足了人的最高需求——对于他人的需求——所带来的欢乐。少年还不善于设想未来。他的幸福就是欢乐的今天,就是充实的精神生活,就是为创造人们今天的欢乐贡献出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我努力使季娜的生活充满今天的幸福。对于死亡的恐惧思想逐渐地在她的意识中消除了。季娜又变得像以前一样朝气蓬勃。
但是,接着又产生了我一直担心而又是意料中的新的危机。发育成妇女的时期来到了。季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美是有缺陷的……这种想法给她带来了痛苦。发现容貌上的残缺使她大为吃惊。母亲已经猜到了女儿的心事,但怕说出来会加深她的痛苦,所以只字未提。对于同学们的每一句话都非常敏感并且感受非常强烈的季娜,从女同学们的窃窃私语中捉摸到了关于对她的容貌的议论,这更加深了她的痛苦。怎样才能治好这颗敏感的心灵的创伤呢?假如直截了当地去和季娜谈她痛苦的原因,那是不行的。这会使她变得更加孤僻。但是,不管怎样避免触及这块伤疤,到了一定的时候,总是要和这个女孩谈到这件事的。只不过应当是在她自己有了思想准备,愿意主动把自己的痛苦讲出来的时候才能谈。为了促使她把痛苦坦率地谈出来,需要耐心地等待,也需要做些工作。
当我还在考虑这一切的时候,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在春天温暖的傍晚,季娜常常到河边去,坐在石头上,默默地注视着河水中自己的倒影。有一天,正当暮色苍茫的时候,季娜感到有一个人站在她的背后。她回过头来一看,见到一个美丽的、穿着节日盛装的中年妇女。这个妇女温存地、亲切地看着季娜,在这样的目光的爱抚下,季娜感到很愉快。她认出来了:站在她面前的是基督教福音会——浸礼会教派的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玛丽亚。
这次相遇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我是在季娜面临着极大危险的时候才知道的。我不准备把她所讲的情况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加以转述,——这简直可以写一部小说,我只是把事情的大体经过以及季娜所体验到的慌乱心情简略地讲一讲。这一切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教训:个人的幸福,个人幸福的丰富的精神内容——这是一颗珍贵的宝石,在它的灿烂光辉的照耀下,共产主义理想的一切表现——科学唯物主义的真理、伟大的社会目标、社会的福利和安宁,成为人们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个人的幸福,没有个人真正的欢乐,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世界观。幸福、理想、世界观——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并且不是书本上研究的哲学问题,而是人的心脏的生气勃勃的搏动,是活生生的人的热烈向往。
……第二天傍晚时分,季娜又到河边去了,还是在与前一天同样的时刻,玛丽亚又来了。这一次玛丽亚离女孩子更近了,她在季娜旁边坐下来,用手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又像昨天那样温存地注视了一会儿她的眼睛。
“我看得出来,你很不幸,”玛丽亚说道,“而且你的不幸是如此的巨大,使你想离开这个世界……”
季娜想表示否认,可玛丽亚却温柔地、轻声细语地继续说道:
“你什么都不用说。上帝已经知道你想要说的话:‘这和你没有关系,大婶。’你错了,孩子。这和我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女,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们大家都会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仅仅是些匆匆的过客,我们永久的归宿是在那儿,在天上。但是,如果没有上帝的召唤,我们就提前到他那儿去,那他是不允许的。他知道什么时候你该去了,到那时他会召唤你的。对于我,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匆匆的过客也都一样。在那里有永恒的生命,我的孩子。你的灵魂纯洁无瑕,像天上那块白云一样。你的灵魂是多么美好。而肉体只是罪恶的贪欲和诱惑的暂时的栖身之所。不要让爱美的思想给自己带来烦恼,美——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到我们这儿来吧,我们是一些真正的人。你来听一听我们谈些什么。我们喜爱歌曲,也喜爱音乐。在我们这儿你一定会找到你所期待的东西——真正的善良、真理和安宁。”
季娜听着,思考着玛丽亚所说的每一句话。她不止一次地听说过或从书上读到过,有关宗教的传说都是欺骗,但此刻她却把这一切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的双眼中燃烧着虔诚的信仰之火。这个女人大概是幸福的,她感到幸福大概是因为她信仰自己所讲的那个道理。这个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希望你幸福的人,难道会是一个坏人吗?
玛丽亚的话之所以打动了季娜的心,还因为这些话对她的疑问作出了回答,而且这个回答恰恰是她希望听到的,是她的心灵深处所期待的答案。是的,她确实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简直不能想像,还有什么比想到自己的容貌有缺陷更为可怕的,于是她就想死。当她从这个女人的口中听到了关于永生的、美丽的灵魂的说法之后,她就感到这些话对她来说好像已经不是什么宗教传说了。也许,在她灵魂深处的某个角落,还隐隐地有着认为这是欺骗的想法,可是在这绝望的时刻,她希望这是真理。一个人在苦恼的时候,自己会编出一套关于真理的幻想,他也愿意相信自己所编造的幻想。也许,人就是这样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了上帝。
季娜到“真正的人们”那儿去了。那天,教徒们集合在一起做祷告,以庆贺他们教团的一件喜事:一个20岁的姑娘嫁给一个40岁的鳏夫。一系列强烈的印象不断地向季娜涌来,并且使她感到震惊。她感到惊奇的是教徒们有一个出色的合唱队,更感到惊奇的是,“宗教的”歌曲是用季娜所非常熟悉的乌克兰民歌这种“尘世间”的曲调唱的。亲切的旋律抓住了她的心,使她感到激动,这种旋律赋予歌词以某种特别的含义。
玛丽亚送季娜回家,并且提醒她,两天以后是礼拜六的祷告。到了星期六,季娜又到这个“神圣的教堂”——教徒们这样称呼这座普通的乌克兰农舍——去了。这一次,她仔细地聆听神甫的布道。神甫用平静的、温和的、慈父般的语调教诲大家:“我们大家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一分钟之后将会发生什么。这些事只有上帝知道。所以说,我们应当相信上帝的威力。”
然后,神甫说,现在由他们教会引以为豪的人物——传教士讲话。传教士的话把季娜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他的话里充满了崇高的灵感和真诚的信仰,这使季娜感到自己的心跳得更快了。但随后在她思想深处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玛丽亚、传教士和神甫都强调这么一点——要不加思考地去信仰,要用心,而不是用理智去信仰,不要对你的心向你诉说的一切从思想上加以判断;上帝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是不能通过思维来认识的;一个凡人只能用心来感觉上帝的存在,作为一个凡人,他只能去信仰,信仰,再信仰……这儿所讲的仍然是玛丽亚说过的话里所包含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周围的一切,只是梦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匆匆的过客,我们真正的栖身之所是在那儿——在那永恒的法官身旁。你可以工作、吃饭、睡觉、感受阳光带给你的欢乐,也可以生儿育女,但是,你每时每刻都应当准备结束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暂短的旅行。而且上帝召唤你去的日子来得愈早,你就会愈幸福。
季娜感到肢体发麻,头脑昏晕。难道她所寻求的就是这个吗?一瞬间,在她眼前像耀眼的闪电一般,闪现了一下关于什么是永恒的灵魂之美的想法,但这些人却说不应当思考,也不应当在自己的头脑里设想:什么是永恒的美,什么是灵魂。她把这些疑问悄悄地向玛丽亚提了出来,而玛丽亚却用极其严厉的、生气的眼光看了看她,这使女孩子非常吃惊:难道这就是那个美丽而又温柔的女人吗?玛丽亚碰了碰她,并且气愤地小声说道:“要用心去信仰,用心,不要用思想去加以判断。除了天堂之外,还有地狱的苦难。上帝对于自作聪敏的人是要惩罚的。”“这时候,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我的眼前黯淡失色了,”季娜事后告诉我们说,“我差点儿失去知觉。玛丽亚把我领出房间,送我回家,在路上她对我说了一些话,但我一点也没有听懂。”
季娜病了,病得很重。母亲忧心忡忡地跑到学校来找我。她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我:讲了女儿跟玛丽亚的谈话,也讲了女儿去参加祷告的情况。“现在她一直在发呓语……在昏迷中呼唤您。请您到我家去一次吧。”在病人床前,我们遇到了玛丽亚。在季娜恢复知觉的一刹那,她看到了玛丽亚,就大声地叫喊起来:“滚开,滚开!……”
3天之后,女孩子的病情减轻了。她终于把一切都讲了出来。教徒们提出的对一切事情都不可以思考的要求使她大为惊愕。怎么能这样呢?还有,什么是灵魂?什么是灵魂的美?难道可以不假思索地去信仰某种东西吗?所有这些问题使这个女孩子深深地受到了震动。
季娜还坦率地讲出了自己的痛苦——她讲了为什么她要到教徒们那儿去,在去之前她想了些什么,那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她怎样想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在,当季娜把郁积在心里的话都讲出来之后,就可以谨慎小心地去触及她内心的创伤了。“孩子,你是很美的,”我对季娜说,“不仅你的心灵很美,你的外表也很美。你有美丽的眼睛和发辫,美丽的容貌和体形。你的美还在于你有自尊心,能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幸福。你已经深信,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去做一个不敢冒犯上帝的俯首听命的畜生,而在于相信理智的力量,在于自己去创造幸福。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朋友们在等着你呢。而和那些虚情假意的人,要尽量离得远一点……”
我还没来得及讲完,季娜就打断了我的话:
“不,我还得上那儿去。我要对他们去说……”
季娜又上教堂去了一次,在那儿,她说了一番实实在在而又充满热情的话。当传教士又开始讲到必须用心,而不是用理智去信仰时,她站起来大声地问道:
“那么理智难道就不是灵魂吗?”
传教士因出乎意料而窘住了,他猜不透这个女孩子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便回答道:
“是啊,理智是灵魂。只有人才有理智。”
“但是,如果像您所教诲的那样不允许思考,那么灵魂还剩下什么呢?我希望了解,您几次三番讲的所谓永恒到底是什么,我希望知道,天堂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希望能弄明白,为什么我每时每刻都应当准备死。我本来是愿意相信这一切的,但是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对这一切都不允许加以思考。对于不允许思考的东西,怎么能相信呢?”
传教士说不出话来了。他被这个14岁女孩的简单而又充满哲理的论证弄糊涂了。过了一会儿,他慌乱地又开始重复那几句话:
“要用心去信仰,因为上帝是这样要求的。”
“但是人的心——这就是理智,”季娜说道,“没有理智,也就没有人的心。牲畜也有心脏,但是没有理智,因此,这种心就不能成为灵魂。您说了很多有关灵魂的话,但您自己又给灵魂加上了枷锁。您把灵魂变成了奴隶。您夺走了人们活生生的灵魂,把它们变成了木乃伊。而我希望活着。我想关心的不是死,而是蔚蓝色的天空和鲜艳的花朵。”
也许,读者们会觉得难以置信,这样深刻的思想怎么会出自一个14岁的女孩之口。假如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闯入过这颗极其美丽的心灵,假如我的内心深处没有为她所讲的关于生活、真理、美、幸福和理想的那些观点鲜明、充满哲理、充满灵感的话而多次受到感动,那么,我也是不会相信的。我并不夸大季娜对教徒们的影响:这些教徒们仔细地听完她愤怒的、但又符合实际的话以后,并没有变为无神论者。可是她的话也使某些人受到了震动,她的话里所包含的真理、诚意以及对那些强加于人的恶行和暴行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特别使青年人受到了震动。
在与不良的思想影响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以后,季娜开始为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而斗争,并且最终成了胜利者。假如在那些日子里,当人总是要死的这个想法以及自己的容貌有缺陷因而会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这种想法使季娜受到极大震动的时候,大家都不去帮助她;假如在学校里季娜所处的整个生活环境不是充满了乐观主义的世界观,那么,她就会受到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为反对不良的思想影响而斗争的坚定性,是要由集体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培养的。在一个人面对面地与思想上的敌人遭遇的情况下,这种品质就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个人的道德财富的特点,在于个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和行动的统一。
在规划为期一年、数年或者整个少年期的教育工作时,首先应当确定,在这个时期,少年关于周围世界和关于他自己需要知道些什么,怎样在精神生活中,特别是在具体活动中反映这个认识过程。少年期按其本质来说,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积极态度,就是要在人们的道德关系中去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感受需要成为个人精神财富的那种思想。应当注意的是,对那些使我国人民和全人类都受到激励的思想和真理的认识,不能同人在这个时候所做的事脱离开来。
要使少年的思想、感情和感受的领域逐渐扩大——把眼光从自己所在的村庄、城市和州扩大到自己的祖国,扩大到当代的现实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是极为重要的。假如一个少年能够对涉及祖国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那他就会对超出于满足人的日常需求的范围之外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应该努力使那种看来并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具体事情成为少年的带有深刻个性的事情。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由于包括了许多人的利益而扩大了范围的时候,这个人也就成为一个公民了。
我们希望每个少年与其他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能够这样来表现:应当把他人的利益看做是少年个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进到个性教育的细致而又复杂的范畴——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范畴。
[1]迈丹尼克集中营:德国法西斯集中营之一。1940年在卢布林城(波兰)附近建立。1944年7月被解放者苏军所消灭。在迈丹尼克集中营存在的时期,被杀害者达150万人。
[2]奥斯威辛集中营:1939年希特勒侵略者暂时占领波兰领土时期,在波兰奥斯威辛市附近建立的杀人集中营。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监牢里经常有25万人。集中营内设有专供杀人用的毒气室、火葬场和化验室。希特勒分子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屠杀了400万人以上。1945年1月,这个集中营被解放者苏联红军消灭。
[3]多米尼克派僧团:13世纪为了镇压反天主教运动而建立起来的僧团。
[4]莫尔(1478~1535):英国人道主义者,国家活动家和作家,空想共产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5]梅耶(1664~1729):法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空想共产主义者;在《遗书》中,他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作了深刻而全面的批判。
[6]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创始人。为了纪念他,称其学说为孟德尔主义。
[7]П.M.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版,第210页。
[8]列宁在《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写道:“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6页。
[10]铁木儿队是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儿童帮助军、烈属及残废军人的组织。
[11]维·格·别林斯基在其《对1864年俄罗斯文学的看法》一文中写道:“我们之所以要探究和了解过去,是为了让过去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并展望我们的未来。”(《别林斯基文集》俄文版第10卷,第18页。)
[12]哥美耳州在白俄罗斯。